中國最早的書籍
導讀: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于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
今天,人們能夠了解中國三千多年前的奴隸社會狀況,知道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情形,讀到優美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這一切,都有賴于古代的書籍。
書籍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取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開展,貢獻至鉅。所以,無論古今中外,對于書籍,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
我國最早的書籍,出現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并容易得到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缺少合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用毛筆在上面寫字。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簡上通常只寫一行字,如果寫錯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寫,所以古代把刪改文章叫“刪削”,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現在的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編冊多用麻繩,也用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古書中提到的“韋編三絕”,說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為經常閱讀《易經》,把編簡的皮條都磨斷了三次。一冊書根據簡的長短決定用幾道編,一般用二、三道編,多的用四、五道編。現在表示書的數量的“冊”字,便是一個象形字,很像繩子把一根根簡編連起來的樣子。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于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東漢又出現了紙書,紙書輕便、易于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后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晉朝,紙書完全取代了竹木簡書和帛書。
延伸閱讀:
“圖書”一詞最早出現于《史記·蕭相國世家》,劉邦攻入咸陽時,“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這里的“圖書”指的是地圖和文書檔案,它和今天所說的圖書是有區別。進一步探求“圖書”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辭》記載的“河出圖、洛出書”這個典故上來,它反映了圖畫和文字的密切關系。雖然是神話傳說,但卻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文字起源于圖畫。圖畫和文字確實是緊密相連的。古人稱各種文字形態為“書體”,寫字的方法為“書法”,“書”字還被作為動詞,當“寫”講,如“罄竹難書”、“奮筆疾書”、“大書特書”等等。以后,“書”便進一步被引申為一切文字記錄。如“書信”、“文書”“刑書”、“詔書”、“盟書”等等。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于圖書的認識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到了今天,人們已經不再把一切文字記錄都稱作“書”了。例如文書、書信、詔書、盟書,雖然都帶有“書”字,但已不包括在圖書的范圍之內。古文記載,其內容多是記事性質的,如甲骨卜辭、青銅器銘文等,都是屬于這一類的,其作用主要是為幫助記憶,以便需要時檢查參考,其性質相當于后世的檔案。以后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這些記錄的材料可以改變成總結經驗、傳授知識的工具。于是便出現了專為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的著作。這樣,圖書一詞便取得了較新而又較窄的意義。到后來,凡不以傳播經驗、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為目的的文字記錄就不算圖書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文字來宣傳思想,傳播知識,同時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書籍制度,而處理日常事務的文件又形成了一套文書制度。于是,圖書與檔案就逐漸被區分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