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后唐歷史簡介
后唐(923-936年 )是五代政權之一,李存勖所建,定都洛陽,歷三世四帝,國祚共十四年。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代十國后唐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五代十國后唐簡介
后唐(923-936年 )是五代政權之一,李存勖所建,定都洛陽,歷三世四帝,國祚共十四年。它取代了后梁,不久又為后晉所取代。后唐的前身是唐末五代十國初期的晉國,891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冊立為晉王。
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后梁,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政權。李克用拒不承認,仍奉大唐天佑正朔。908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位。923年,晉王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稱帝,改國號唐,李存勖的祖父李國昌本姓朱邪氏,為區別于隴西李氏建立的大唐王朝,故史稱后唐。同年底,后唐莊宗李存勖滅梁,定都洛陽。
936年,石敬瑭稱帝,建立后晉,并以燕云十六州為代價,借助契丹兵攻入洛陽,后唐滅亡。后唐的建立至其亡國歷時十四年。
五代十國后唐歷史
后唐立國
后唐要追溯到唐朝末年李克用的時代,沙陀族出身的李克用受封河東節度使,駐守太原,受封晉王,由于朱全忠曾有意暗殺李克用,而李克用突圍而出才脫身,所以與朱全忠誓不兩立。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后,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號,故晉成為后梁北方最大的威脅。
李克用死后,兒子李存勖繼承晉王爵位,梁貞明元年(915年),梁在河北鎮守的鄴王楊師厚死,河北陷入了空前的大混亂,李存勖乘機進迫河北,晉與后梁在河北爭峙。李存勖在923年于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稱帝,建國號唐,李存勖的祖父李國昌本姓朱邪氏,為區別于隴西李氏建立的大唐王朝,故史稱后唐,是為后唐莊宗,改元同光。
公元(923年)大梁之戰中國梁朝末年后唐初期,后唐滅梁的一次戰役。923年(同光元年)5月,梁將王彥章與段凝率兵乘后唐無備,襲擊占領德勝南城,繼沿黃河攻擊后唐各寨,并率10萬士眾進攻揚劉,晝夜不息。6月,后唐將領李存勖率兵前往支援,在楊劉與彥章連夜苦戰,彥章退駐德勝城。7月,唐帝領兵沿河向南,彥章放棄鄒家口,又奔楊劉,唐將李紹興在清丘驛被梁擊敗,段凝卻以為唐兵已從上流渡河,驚慌失措。16日,唐帝遣騎將李紹榮火燒梁營,梁兵益恐。王彥章聞訊趕去救援楊劉,遭唐兵追擊。梁帝令段凝代彥章為帥,率主力5萬扎營黃河北岸衛州、澶州地區,并由酸棗沖決黃河水流入鄆州,而阻擊后唐兵。王彥章則率兵越過汶水而攻鄆州,與后唐李嗣源部遭遇,被擊敗。10月,唐帝從楊劉渡河到鄭州,以李嗣源為前鋒,渡過汶水向南進,追殺梁軍至中都城,城內無備,王彥章被擒獲。
是夜李嗣源率千騎奔襲汴城,梁主朱友貞自知無力守城,自殺。唐軍進占汴城,段凝聞訊引兵回救汴城,到封丘(河南封丘)后,率眾降后唐,梁亡。 之后定都洛陽。
孝感改名
唐莊宗李存勖之所以要把孝昌縣的縣名換掉,是因為孝昌縣的"昌"字犯了其祖父李國昌的名諱,為避名諱,孝昌縣換名是勢所必然,那么,面臨再一次更改縣名時的孝親因素,李存勖也不會不考慮此地孝子眾多這一因素的。
"孝感"二字,最先是與孟宗直接發生著聯系的。與孟宗出生稍后問世的《三國志·吳志·孫皓傳》裴松之注引《楚國先賢傳》一書云:"(孟)宗母嗜筍,冬節將至,時筍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嘆,而筍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為至孝之所致感。"早在晉代成書的《楚國先賢傳》中,就為孟宗哭竹的故事點明了孟宗"至孝之所致感"的孝行所在。反觀董永呢?雖然最早記載董永事跡的載體當數竣工于公元200年左右的武氏祠石刻畫像,其次是曹植約作于公元222年的《靈芝篇》一詩,其后有晉代干寶的神怪小說《搜神記》和宋代李昉的《太平廣記》,無論是從武梁祠石刻畫像還是到《太平廣記》,(曾傳西漢劉向作《孝子圖》里提到董永事,但無可考證)記載董永故事時均未提到過"孝感"二字。至于元代成書的《二十孝圖說》中,固然有對董永的贊詩:"孝感動蒼穹",但同時也有對虞舜的"孝感動天心"的贊詩和對孟宗"孝感天地"的贊語,比較起來,對孟宗的贊語比對董永的贊詩更顯得直白和明確,如果說董永的孝行是"感天",那么孟宗的孝行則是"動地"(動地而竹筍生)二者各有所重,不可偏頗。這才組成了孝感孝子感天動地的完美孝行。況且,李存勖是公元924年即位的,《二十孝圖說》一書是元代才問世的,不像《楚國先賢傳》那樣是李存勖在世之前,幾乎與孟宗時間相隔不長問世的。所以,李存勖在改孝昌為孝感時,不能不考慮本地孝子孟宗的因素,此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