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的未解之謎
中國歷史悠久,人物眾多。既有英雄壯士的慨慷悲歌,又有帝王將相的傳奇經歷。而有些故事,就象謎一樣牽動史學家和大家的興趣,至今仍有很多人為此廢寢忘食的進行考證和研究。下面小編給你們介紹中國歷史的未解之謎。
中國歷史的未解之謎:明建文帝生死之謎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關惠帝已經出逃的傳聞頗多,明成祖對此總是不放心,這件事也幾乎成為他的一塊心病。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樁爭訟不決的歷史懸案。綜合各家說法,主要有“焚死”說和“逃亡”說兩種。
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
據永樂年間修撰的《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征戰,燕王獲得全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燕王統領大軍開進南京金川門。當燕王軍隊進入皇宮時,宮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沒了蹤影。與此同時,建文帝所使用的寶璽也毫無蹤影。正史記載建文帝死于宮中的大火中。《太宗實錄》卷九記載:“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耶!吾來為扶翼不為善,不意不諒而遽至此乎!’……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仁宗朱高熾御制長陵后碑也說,建文帝歿后,成祖備以天子禮儀殮葬。成祖后來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中說:沒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縱火自殺。但是,太監在火后余燼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馬皇后與太子朱文奎的遺骸,建文帝是活是亡無從得知。燕王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墳墓在什么地方,無人可知。明末崇禎帝就曾說過:想給建文帝上墳,卻不知在何處。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發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
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員中,有不少錦衣衛士,這顯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訪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頒布《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
民間傳言中,在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蹤跡與傳說。有的說建文帝先逃到云貴地區,后來又輾轉到了南洋一帶,直到現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為鼻祖。也有現代學者認為,當年建文帝潛逃后,曾藏于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接著隱匿于穹窿山皇駕庵,于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至于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兩種說法都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中國歷史的未解之謎:老子的出關之謎
有史實記載,老子曾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強而著書,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而后就騎著一頭大青牛,繼續西行,則沒了消息。這個引起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則至今沒有得出很確鑿的證據。有人說出散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說老子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說只是道教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而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后在臨洮超然臺“飛升”。而又有人胡亂猜測,說那時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導致意外身亡。
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后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老子的故鄉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有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說明老子退隱后東歸的說法比較可靠。
中國歷史的未解之謎:西施的生死之謎
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國第一位女間諜。而做為越之功臣,吳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結局如何,則眾說紛紜。有人說被勾踐沉江,《墨子·親士》篇就說:“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覽》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中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隨鴟夷以終。”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袋。在后人的詩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隱的《景陽井》詩云:“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皮日休《館娃宮懷古》詩:“不知水葬歸何處,溪月灣灣欲效顰。”這說明在唐代,人們是認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說法的。
這與上述記載相同。而民間傳說較多的是被越國大夫范蠡暗暗接走。《越絕書》卻如此記載:“吳亡后,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在《史記》這部具有權威性的史書里,盡管有范蠡的詳盡記載,卻找不到有關西施的只言片語,難解的謎團讓人倍感缺憾。又有人說被仇恨的吳國人民亂棍打死,至今史學界也沒有統一的結論。
中國歷史的未解之謎:徐福的東渡之謎
秦始皇并吞六國,統一全國后,位高權重,而最盼望的就是長生長壽,后來聽人說東海上有蓬萊仙鳥,那里有服后可以長生的靈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東渡大海,后來秦始皇至死也沒盼來徐福的消息。徐福到底去了那里呢?有人說那時航海技術差,碰到大風浪,全部覆沒。而史籍中最早記載徐福史事的是司馬遷,可是沒有講明徐福浮海到了何處。后人以為是臺灣或琉球,也有說是美洲,但大多數認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東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義楚。
稱:“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
義楚稱這一說法來自日本和尚弘順。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認為徐福東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獻詩,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駐日公使黎庶昌、黃遒憲等人,都參觀了徐福墓,并詩文題記。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淵源》中說,戰國先秦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領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隊,“徐福入海東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衛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國考》,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開國者神武天皇仲田玄,并認為他是顓頊之后徐駒王29世孫。臺灣學者彭雙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書,進一步充實衛挺生的觀點。
至今日本保存著不少徐福活動的遺跡,如和歌山縣徐福和他的傳員七人墓、徐福宮,九洲島佐賀縣“徐福上陸地”紀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日本只是傳說,找不到可靠的歷史文獻來證明。更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是日本10世紀左右的產物,并非最先由中國人提出來的。徐福當時到的只是渤海灣里的島嶼,他在日本的事跡、遺跡、墓地,均屬后人虛設。另外,又有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因為徐福東渡的時間與美洲瑪雅文明的興起相吻合,而日本與中國大陸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費巨資,數年才能抵達。人海茫茫,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