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趣味故事
歷史長河川流不息,從古代到現代名人成千上萬,他們的故事源遠流長;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歷史名人趣味故事(精選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哦。
歷史名人趣味故事篇1
喬治·吉西爾,是美國一位專門在宴會上致祝酒詞的專家。他一生中不知為多少人致過祝酒詞了,都是皆大歡喜,但有一次卻出了問題。
那是一年一度的禁食節,吉西爾被人強迫去致祝酒詞。兩個惡棍闖進他在芝加哥旅館中所開的房間內,勒令他去出席一項歡迎一位名叫約伊·史密斯的流氓的宴會。
吉西爾抗辯地說:“我并不知道史密斯是何許人,怎么可以作一篇關于他的祝詞呢?”回答是:“他是一個重要的人物。”
在宴會的廳堂中,吉西爾被人推到首席上,大多數的客人都在開懷暢飲,等著他致祝酒詞。
吉西爾問主人:“關于史密斯先生,我可以說些什么?他有些什么成就呢?”主人答道:“你是干什么的呀?咹?聰明的人兒!”
吉西爾望一眼那些正在狂飲的流氓,嚇得渾身發抖。但他用力噴出口中的雪茄煙,橫下一條心,開始了致詞。他說:
“諸位先生,這是一次我永遠不會忘記的宴會,我是多么的愚笨呀!卑賤的詩人,躬逢你們的盛會,來把你們的貴賓約伊·史密斯先生偉大的長處表揚一番!是誰,橫渡了德拉瓦河?是誰,解放了黑奴?是誰,指揮著1898年的三凡山之役?又是誰,發明了電?也許,這都不是史密斯先生。但是,我知道,假如給他這種機會,他是可以完成這些豐功偉績的!謝謝諸位。”
歷史名人趣味故事篇2
達·芬奇十四歲那年,到佛羅倫斯拜著名藝術家弗羅基俄為師。弗羅基俄是位很嚴格的老師,他給達·芬奇上的第一堂課就是畫雞蛋。開頭,達·芬奇畫得很有興致,可是以后第二課,第三課……老師還是讓他畫雞蛋,這使達·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雞蛋,有甚么好畫的?有一次,達·芬奇問老師:‘為甚么老是讓我畫雞蛋?’老師告訴他:‘雞蛋,雖然普通,但天下沒有絕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雞蛋,角度不同,投來的光線不同,畫出來也不一樣,因此,畫雞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練到畫筆能圓熟地聽從大腦的指揮,得心應手,才算功夫到家。
達·芬奇聽了老師的話,很受啟發。他每天拿著雞蛋,一絲不茍地照著畫。一年,二年,三年……達·芬奇畫雞蛋用的草紙,已經堆得很高了。他的藝術水平很快超過了老師,終于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達·芬奇在學畫時,曾隨老師安希莫尼湖寫生,為一間教堂繪畫一幅名叫《基督的洗禮》的油畫。到了希莫尼湖,老師突然病倒了,沒有辦法,只好讓達·芬奇代為完成油畫剩下的部分。當油畫全部完成后,教堂的人看到這幅畫,不禁贊嘆說:‘好極了!這幅畫畫得實在太好了,尤其是這一部分。’教堂的人用手指指著畫的左下角,而這一部分,正是達·芬奇代畫的。
歷史名人趣味故事篇3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哲學家當時是很崇高的職業,因此有很多年輕人來找蘇格拉底學習。
一天,一個年輕人來了,想要學習哲學。蘇格拉底一言不發,帶著他走到一條河邊,突然用力把他推到了河里。年輕人起先以為蘇格拉底在跟他開玩笑,并不在意。結果蘇格拉底也跳到水里,并且拼命地把他往水底按。這下子,年輕人真的慌了,求生的本能令他拼盡全力將蘇格拉底掀開,爬到岸上。
年輕人不解地問蘇格拉底為什么要這樣做,蘇格拉底回答道:“我只想告訴你,做什么事業都必須有絕處求生那么大的決心,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就。”
當時有不少年輕人向他求教演講藝術。一天,有個年輕人為了表現自己,滔滔不絕地向蘇格拉底講了許多話,于是,蘇格拉底向他索取雙倍的'學費。那年輕人問:“為什么要我加倍交費呢?”
蘇格拉底說:“因為我要教你兩門功課:一門是教你怎樣學會閉嘴,另一門才是怎樣地演講。”年輕人聽了羞愧地低下了頭。
蘇格拉底與學生相處總是那么樂觀和睦,所以有學生問他:“我從沒見過你蹙額皺眉,你的心情為何總是那么好?”
蘇洛拉底回答道:“因為我沒有那種失去了它,就會使我感到遺憾的東西。”那么學生聽了很受啟發,生活就需要像老師那樣拿得起,丟得開。
事實上,蘇格拉底在生活中一直遇到麻煩,大至雅典的奴隸主當權者要嚴厲處置他,小到他的妻子經常要向他發脾氣。
他的妻子是出名的潑婦。一次,蘇格拉底正在待客,妻子為了一件小事大吵大鬧起來,他卻淡然置之,笑著道:“好大的雷霆啊!”誰知妻子越鬧越兇,竟然當著客人的面,將半盆涼水潑到了蘇格拉底身上。
客人很尷尬,以為蘇格拉底一定會發火了,誰知蘇格拉底卻心__氣和他說:“我知道,雷霆過后,必有大雨。”
經過這件事后,妻子很后悔,決心改掉自己的壞脾氣。
后來,當奴隸主當權者不容蘇格拉底的“異言邪說”傳播,將他處以死刑時,引起了普通百姓的極大憤慨,臨刑時,一個婦女哭喊著:“他們要殺害你了,可是你什么罪也沒犯呀!”
蘇格拉底回答說:“噢,傻大姐,難道你希望我犯罪,作為罪犯死去才值得嗎?”
這位偉大的哲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還保持著輕松幽默的情趣。
歷史名人趣味故事篇4
劉宗敏是誰?李自成手下最信任的大將之一,為李自成南征北戰打江山,李自成屢次失利,又是他在一旁鼓勵和收拾殘局。甚至后來為了能夠激發農民軍士氣,當場將自己的兩個妻子斬殺。
其實說起劉宗敏,相比于他在戰場上的表現,人們往往更關注于他睡了吳三桂寵妾陳圓圓,并最終導致吳三桂徹底降清一事。
當然也有可能有些朋友并不認識劉宗敏,只以為是李自成強占了陳圓圓,最后逼得吳三桂大開山海關的。不管知道還是不知道,本文只為大家介紹歷史上真實的劉宗敏,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劉宗敏出身不高,祖宗三代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苦農民。明朝末年,官場黑暗,土地兼并嚴重,地主豪強剝削農民,政府還屢次強占租稅,許多人因為活不下去而被逼死。
劉宗敏的父親便是因為官府強逼,而他又交不起租稅,所以最后上吊自盡了。劉父一死,就只剩下劉宗敏與母親相依為命。
劉母一介無知婦人,又拖了一個小孩子,無以為生,最后就只能帶著劉宗敏乞討為生。那個年代,吃不起飯的人比比皆是,有同情心的卻少之又少。
劉母帶著劉宗敏乞討,肚子填不飽,衣服也穿不暖。母親是偉大的,每每乞討到了食物,第一個先給劉宗敏。冷的時候也是,將自己的衣服拿給劉宗敏。
所以最后劉母在饑寒交迫中死去,從此之后劉宗敏就曾了一個無父無母的孤兒。劉宗敏后來被舅舅接走,但也只是有了一片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日子仍然不好過。
十四歲的時候,劉宗敏來到山東,跟隨一個鐵匠開始學習打鐵。那個時候的師徒關系和現在可不一樣,尤其以學藝的學徒日子最難過。
劉宗敏就這樣熬啊熬啊,最后學徒出師,有了一門手藝,日子也就好過多了。李自成隊伍行軍在此的時候,劉宗敏毅然參軍。
其實依照他的手藝,就算世道艱難,還是能吃的飽飯的。他之所以拋棄平淡的生活,選擇將自己的性命放在血與硝煙的戰場上,只是因為對官府的仇恨。
就是靠著這股恨意,劉宗敏從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李自成的心腹大將。在大順軍許多都選擇投降官府之之時,他堅持到底。在李自成被打的只剩幾十個人的時候,幫助他卷土重來。
作為一名起義將領,他立場堅定,是首領可以信賴的大將。但同時他也有著許多泥腿子出身的人一樣的缺點,那就是貪財好色。
劉宗敏攻破北京之后,聽說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在府上。陳圓圓是秦淮名妓,美貌冠絕天下。劉宗敏早知其大名,于是上門擄走了陳圓圓,并占為己有。
吳三桂本來是準備投降李自成的,聽了這個消息,立馬掉頭打開山海關,迎清軍入關,并與清軍一道滅了李自成。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圓圓曲》寫道“痛哭三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而劉宗敏呢?兵敗被殺,據說還是受的凌遲之刑。貪圖一時享樂,最后誤了大事,劉宗敏可對不起李自成。
歷史名人趣味故事篇5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少年時代,是在國運衰頹、兵禍連綿的情況下度過的。他剛滿十六歲,家鄉濟南就被金兵占領了。他目睹烽煙翻滾,山河破碎,仇恨的種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間。
有一天,金人貴族中的一個中下級軍官完顏千戶耀武揚威地來到辛家,硬逼著辛棄疾的祖父辛贊用酒肉款待他。辛贊是個老實人,憋著一肚子氣,勉強擺了一座酒席。驕橫的完顏千戶幾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當眾侮辱起敬酒的小僮來了。
這一來,年少氣盛的辛棄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從墻上抽出一把寶劍,“噔、噔、噔”幾步走到完顏千戶面前,激昂地說:“趁諸位酒酣耳熱,讓我舞劍給大家開心助興!”說罷,便揮劍起舞。只見他有時輕似燕子點水,有時重如泰山壓頂。舞到興頭上,劍人合而為一,只有劍光閃閃,不知人在何處。正在這時,忽聽辛棄疾猛喝一聲:“看劍!”一個大鵬展翅,寶劍直指完顏千戶的腦門。“啊——”完顏千戶嚇得面如土色,“撲通”一聲,連人帶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盤叮當落地,打得粉碎。辛棄疾急忙收劍做了個干凈灑脫的收勢,說了聲“莽撞了!”從容地站立一旁。完顏千戶驚魂未定,還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們趕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尷尬地說出話來:“舞得好,好厲害的英武少年!”
歷史名人趣味故事篇6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被所有人公認的一個小笨蛋,笨到同學們見到他就議論紛紛,笨到老師也覺得他無可救藥了。可是呢,愛因斯坦去具有了常人所沒有的意志力,那,就是“勤奮”!
在手工課上,別的小朋友都交了一個個精美的手工作品,可他卻交了一個工藝粗糙的的小木凳子,大家都笑話他。老師也諷刺他:“我看沒有比這個更糟糕的東西了!”可是愛因斯坦卻拿出了兩個比這個更加糟糕的小凳子,這時,老師和同學們驚呆了,也由此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這是愛因斯坦的成長過程中一次小小的勤奮,他的收獲是得到了同學和老師對他新的看法;長大了以后,愛因斯坦更加勤奮了,他的成就也就更大了——他得到了諾貝爾獎、以及許多數都數不清的獎項。
歷史名人趣味故事篇7
因為年代太久遠,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傳說他活了100歲,這畢竟是傳說。不過說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沒問題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傳奇性,不過可能沒幾個人有這樣的運氣。當然自己的實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于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舉兵伐紂,在牧野大獲全勝。周朝建國之后,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于齊,都城營丘(今日臨淄市臨淄北)。
中國有句老話“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夸張了。不過我記得在那里看過,說姜尚72歲被拜為國師,可信度就高些。無論是八十遇文王,還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勵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