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歷史簡介和資料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你是否在尋找“故宮的歷史簡介和資料”?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故宮的歷史簡介和資料
1、名稱考義,故宮又稱紫禁城。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征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后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
2、營建原則,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筑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
3、建造過程,北京本來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難之役以后,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
4、明朝時期,故宮建成后,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后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5、清朝時期,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向陜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毀。五月初二,清軍進入北京,紫禁城被清軍接管。
6、民國時期,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后寢”部分。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舊”等條款。
7、現代狀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對故宮建筑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同時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博物院現存文物150萬件(套)。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辟為“故宮博物院”。
故宮的建筑風格有什么特點
故宮的建筑風格是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征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獸。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后部內廷卻要求深邃、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墻,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希望能幫到你。
故宮整體建筑的比例和諧令人贊嘆。以中國古代建筑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征——屋頂形式為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的屋頂就各不相同。太和殿則是重檐廡殿頂,中和殿為四角攢尖頂,保和殿則是重檐歇山頂。不同屋頂形式的運用,除了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外,也使這三座緊密相連的宮殿,在建筑形象上通過明顯的對比而顯得更加鮮明。尤其故宮的四座解樓,其屋頂結構更為復雜、奇巧,各部分比例諧調,檐角秀麗,造型玲瓏別致,從而成為北京故宮的象征。均衡,主要指建筑在構圖上的對稱,包括建筑物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均衡對稱常常給人一種嚴肅莊重的感覺,增加崇高的美感。
故宮建筑風格之特征:氣勢雄偉、豪華壯麗。建筑使用榫卯結構,莊嚴肅穆;顏色采用黃、紫等,體現皇家氣派;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規劃嚴整
建筑藝術語言表現手段非豐富包括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許素共同構建筑藝術造型美面我些面欣賞故宮建筑藝術造型美,故宮建筑藝術主要群體組合藝術群體間聯系、渡、轉換構豐富鋪陳展空間序列,故宮總體南部前朝北部寢兩部南部太殿、殿、保殿三殿兩側輔文華、武英兩殿皇帝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舉行型典禮
故宮的建筑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系、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鋪陳展開的空間序列。
整體是依照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特點,結合中式建筑的特色以及歐式建筑的設計理念和元素的多種結合體,展現出獨樹一幟的中國特色建筑風韻。
北京故宮有哪些傳說
一、太和殿里的神龜仙鶴
走進故宮,走上太和殿,每個人都會首先去看看皇帝做的那尊寶座,其實,那沒什么可看的,離得大老遠,你也只能在門外瞅瞅。
其實太和殿這兒最值得看的就是殿門口矗立的一對銅龜、銅鶴。相信很多人都把他們忽略了,但它們卻是太和殿這里最能體現皇帝們夢想的東西。
首先來說說銅仙鶴,古人們對于鶴有一種特殊的崇拜,仙鶴代表一種“成仙”的愿望,在咱們所知道的很多道教和佛教典籍里,誰成仙人了一般都是駕著一只鶴飛上天,駕鶴西去。
太和殿前,皇帝們安一座仙鶴,寓意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得道成仙,能永世統治帝國!在仙鶴的后面,還有一只龍頭龜,記好嘍,這可是龍頭的龜!可不是普通的烏龜。龜嘛!就是長壽的象征。
銅龜和銅鶴,強強聯合,象征江山永固,萬壽無疆。而且,這對龜和鶴身體里是空的!為什么做成空的呢?難道是銅不夠了,工藝做不出來,只能搞個空心的?完全錯誤,之所以做成空的,就一個原因,里面要焚香。
咱們知道太和殿是舉行諸如皇帝登基大典、冊立皇后、頒布詔書等這類重大典禮時才用的,當舉行這種所謂的大朝禮時,文武百官跪候在太和殿前,而太和殿本來就很高,這時如果銅龜和銅鶴身體里焚香,香氣彌漫出來,把整個大殿都籠罩在香氣之中,大家想想,是不是非常像天上的天宮籠罩在仙氣之中呢!
二、九龍壁上的木頭龍腹
九龍壁位于皇極殿前,是一個幾乎每個來故宮的游人必到的地方。九龍壁是由復雜的玻璃工藝燒制而成,每一條龍都是由許多塊玻璃構件拼裝成的。而在九龍壁從東數第三條白龍的身上,卻有一塊構件不是玻璃燒成,而是木頭雕刻而成的,你能看出來了嗎?
這是為什么呢?難道是當時工匠想偷工減料?當然不是!要知道木頭雕刻的成本要比玻璃燒制高得多。
事實是這樣的,在當年建造九龍壁的時候,因為燒制工藝實在太復雜,有一塊構件被燒壞了。可上頭定的工期將近,再去重新燒制已經來不及了,這可怎么辦呢?
眾多工匠像熱鍋上的螞蟻,急的團團轉。突然一個工匠突發奇想,要是用木頭雕刻好后,再涂上白漆不就可以假亂真了?
于是工匠們找了一位木工老師傅,用上好的楠木,連夜雕刻了這塊木頭龍腹,并刷好白漆拼在了白龍身上。你還別說,安好后還真看不出來,而這塊木頭龍腹也使眾多工匠們免去了一場殺身之禍。
雖然木頭龍腹在當時騙過了驗收的官員,可卻騙不過時間的流逝,經過幾百年,木頭上的白漆早已掉光,也讓大家看到了這塊不同尋常的龍腹。
在古代,為了給皇帝做工程,工匠們時常要會發揮他們各種逆天的智慧,當然,想不發揮也行,不過要時常冒著被咔擦的危險哦!
三、太和殿廣場上的儀仗墩
在太和殿的北面,是巨大的太和殿前廣場,面積足有三萬平方米。而在廣場地面,左右各有一行小方磚,整齊的排列在地上,呈“八”字形一直延伸到太和門。大家有沒有很好奇它是干什么用的呢?
這種白色小方磚叫做“儀仗墩”。在古代,皇帝出宮或舉行大朝的時候,那可不能是一個人溜溜達達、偷偷摸摸就出來了,而為顯示皇威,必須得有一套叫做“法駕鹵簿”的儀仗隊伍。
隊伍中有人舉著旌旗、令牌、禮器等物,威風凜凜;也有的人抱著皇帝要用的椅子、尿盆什么的,也是氣宇軒昂。(畢竟皇帝也是人,總得吃喝拉撒睡嘛)而這些人就站在這些小方塊上,一個方塊站一個人,就類似咱們小時候老師用白粉筆畫的一個個小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