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陽明偉人事跡
王陽明在哲學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題;古代王陽明偉人事跡有哪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古代王陽明偉人事跡參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王陽明偉人事跡
陽明心學的起點是“龍場悟道”,它奠定了王學的基石,并構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倘若不經此“大徹大悟”,王學恐怕很難臻于爐火純青的境界。
話說王陽明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發配到龍場,一住便是3個年頭。王陽明慘遭此禍,心境自是孤獨、寂寞、苦悶、悲戚。他由繁華、恬靜、文雅、舒適的萬戶京城,陡然飄落到偏僻、荒涼、寂寥、冷漠的龍場,舉目無親,衣食無著,不由得產生一種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墜入地獄,跌入萬丈深淵。他自知無處申冤,萬念俱灰,唯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卻,于是對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亂如麻,恍恍惚惚,悲憤憂思無法排解,終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長嘯,悲歌以抒情懷。詩不能解悶,復調越曲。曲不能解悶,乃雜以詼笑。在此絕望之中,是淳樸善良的龍場人給予他無私的援助,使他看見了一線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氣,重新站立起來,與命運抗爭。
他用“生命的體驗”來面對人生,面對殘酷的現實,走上一條艱苦、獨特的道路,從而成為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成為他學術思想的新開端。龍場在萬山之中,“書卷不可搗”,于是他默記《五經》要旨,但憑自己的理解去領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學。這一改變,使他擺脫了世間凡俗,跳出了“以經解經”、“為經作注”的窠臼,探索到人生解脫之路。
王陽明在龍場附近的一個小山洞里“(把)玩(周)易”,在沉思中“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心境由煩躁轉為安然,由悲哀轉為喜悅,一種生機勃勃的情緒油然而生。在龍岡,他寫成了《五經臆說》,以其極富反叛精神的“異端曲說”向程朱理學發起猛烈轟擊。謫居龍場3年,使他最受感動的就是那些樸質無華的“夷民”,他們非親非故,卻能拔刀相助,為他修房建屋,幫助他渡過難關。這與京城中“各搶地勢、鉤心斗角”的情況相比,有如天淵之別。他體味到人間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貴,從中得到新的啟示和靈感。
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頓的環境里,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陽明在這段時期寫了“訓龍場諸生”。其眾多弟子對于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里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系?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王陽明簡介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寧波余姚人,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軍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學藝術造詣。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謚文成。他一生仕途坎坷,然治學不倦,成就卓著。他創立的“心學”思想體系,積極追求個性解放,沖破了 “理學”的傳統觀念,在封建社會后期產生過重要影響,堪稱學界巨擘。他的教育思想,敢于反對舊道學的禁錮,有著濃烈的創新精神。他不僅文韜武略,還是一位治世能臣。清代名士王士禎稱贊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為“明第一流人物”。
王陽明才高學邃,在哲學上曾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題,沖擊了僵化的程朱理學,最終集“心學”之大成,開創了著名的“姚江學派”。其“心學”學說的思想本質是強調個性化的發展、個人意愿的尊重及個體創造力的調動,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陽明學說在海外、特別是對日本明治維新發生過作用,對現代企業的人性化管理影響也很大。
王陽明無論在從政、軍旅之中,還是于丁憂居家之時,都不忘興學、講學,足跡遍及貴州、江西、湖南、廣西、廣東等地,培養了大批人才,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成為卓有成就的大教育家。
王陽明身為文臣,資兼武略,治軍嚴明,嫻于韜略,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明史》稱:“守仁所將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數十年巨寇,遠近驚為神”,“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他還主張恩信慰撫,重視戰后重建,關注社會秩序,使百姓安居樂業,表現出杰出的治政能力,也是位終身致力于封建時代和諧社會的杰出人物。
王陽明不滅的心學之光
王陽明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名世真才”,歷來為后人所膜拜。而王陽明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則是他的心學思想。
大體而言,王陽明心學思想的發展,有6個重要的時空節點。而這其中,有3個時空節點、而且是最重要的時空節點,在他的家鄉紹興。
一是少立圣道。少年時即立志做圣人,認為“第一等事”是“讀書學圣賢”。
二是洞天明道。經過在陽明洞天的身心修煉,最終選擇了圣人之道。
三是龍場悟道。得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的結論。認為圣賢的目標,只需人們不斷挖掘自己的內心——格心,即可實現。
四是南國踐道。在千險萬苦中,找到了通過致良知與知行合一來“破心中賊”的思想方法與實踐方法。
五是紹興布道。通過講學等途徑,宣傳自己的思想。
六是天泉證道。辯證、訂正、完美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