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網傳統節日頻道介紹世界各國的主要節日和慶祝習俗,中國各民族傳統節日的介紹,讓大家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傳統節日由來、意義以及流傳至今的習俗文化等等。
開齋節也是穆斯林自我反...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是秋季開始的節氣。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
編者按:中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今年的大寒是什么時候來臨的呢?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每年...
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趕集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等,陸續為春節作準備。各地有都各地自己的習俗,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廣東和南京的小寒習俗。 小寒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也是干支歷子月的結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時間為...
怒族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的古老居民。怒族地區山巒重疊、江河匯聚。從旅游觀光的角度來看,這里數不...
每年農歷冬至,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
魯班節,是云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 蒙古魯班節介紹:傳說,最早學木工技藝的是一個名叫旃勒的蒙古族小伙子。他勤奮好學,聰明伶俐。他決心要拜木匠祖師魯班為師,踏遍了崇山峻嶺,走遍了城鄉村鎮,終...
導讀:篝火節是鄂倫春族唯一的傳統節日。經鄂倫春自治旗人大會批準,每年公歷6月18日為鄂倫春民族篝火節。 鄂倫春族(re peple)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語言使用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交接...
引言:賞花是生活中的一種雅興,中國人在賞花方面所積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稱豐富,舊時流行于各地城鄉的花朝節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開、綠枝紅葩的時節,為花朝節的活動提供了繁麗豐碩的天然背景。 花朝節起源和歷史介紹 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
分龍節是流傳于南北各地的民間節日。此際多雨,傳說是龍分開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除了漢族,它也是毛南族、畬族的傳統節日。 分龍節介紹 分龍節是毛南族特有的傳統節日。一年一度,慶祝活動盛大而隆重。其目的在于祈求五谷豐登。因毛南山鄉易旱易澇,五谷收...
水族端節端節,水語稱為借端。端,意為歲首或新年;借,意為吃。因此,端節亦可直譯為吃年,意為過年。又因水族的這個年節的日期以水歷為準,水歷把九月作歲首,歲首要過年,端節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稱水年。 端節來 水族端節是以水書水歷推算出來的,從頭...
火把節,一些民族又稱星回節,是云南少數民族(例如彝族、白族)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節期一般是農歷的六月二十五,也有在六月二十四過節的。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并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于大城西,然后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
導讀:納西族有著悠久的祭龍的歷史。隨著人們對水的依賴和水源存在范圍的不斷認知,對水神的敬畏心不斷擴大,而虛幻中的龍被人們公認為管水之神,為了求得水神的庇佑,納西族便在農歷三月十五日祭祀龍王。 納西族龍王廟會簡介 農歷三月十五日前后的龍王廟...
導讀:有的赫哲人則是抱著祈求漁獵豐收的愿望參加跳鹿神活動的。在赫哲人生活的古代,科學技術很不發達,信息閉塞,文化落后,人們普遍存在著萬物有靈的思想,認為魂靈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
編者按:牛誕節又稱牛魂節、牛生日、牛王節、脫軛節、開央節、牛王誕,它不僅是仫佬族的節日,也是壯、漢、布依、瑤、侗、土家等民族的節日。多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舉行。 牛誕節的簡介 每逢農歷四月初八這一天,給牛過生日,家家...
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歷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
編者按:傳統的新米節多各家各戶獨自進行。節日這天,主人早早起床,準備好過節的酒肉佳肴。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來的谷子一束掛在門上,表示招谷魂進家。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鐵鍋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飯。接著舉行家祭儀式 新米節,來已久。相...
編者按:浴佛的真實意義,還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釋迦牟尼佛的誕生為世間帶來清涼的佛法,更為迷失的眾生找到一條解脫之道,因此希望藉著浴佛儀式,來清凈人們自身、洗滌我們的煩惱妄心,去妄離執,時時以承續佛法慧命為業,讓佛的慈光永照人間。浴佛的意義...
導讀:葫蘆節是拉祜族傳統節日,拉祜語稱為阿朋阿隆尼,是一個比較有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 葫蘆節,拉祜語稱阿朋阿隆尼,時間在農歷十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天。傳說,拉祜族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故葫蘆是拉祜族的吉樣物和生活伴侶。拉祜族用葫蘆裝水酒...
滿族(滿文: 拉丁轉寫:aj),原稱滿洲族,之前亦稱為滿民、滿人等,因為以紅纓為傳統帽飾,故而又有紅纓滿洲之稱。是中國的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滿族散居中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
中和節,又稱龍抬頭、龍頭節,亦稱春龍節、青龍節。也是傳說中黃帝誕辰的日子,炎黃子孫共同的節日。中和節是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龍抬頭。本來在二月一日,后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故改為二月二日 農歷二月初一,從民俗上說是...
編者按:農歷二月初八,是納西族傳統祭龍節,分大祭、小祭。小祭年年舉行,大祭則在天災人禍,或久旱、洪澇、人畜瘟疫時舉行。祭龍節也稱二月八,現已成為納西族最熱鬧的節日 祭龍祈福萬民同樂藏族先民和世界其它地區的先民一樣,經過了自己的童年時代,有過...
編者按: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 臘八節的歷史起源和介紹 臘八節,俗稱臘八,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
導讀: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閩南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日起源: 「牙」是民間祭...
編者按:年夜飯吃過之后,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予壓歲錢的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并系成一個小套環,套在他們頸項上的。 臺灣春節習俗介紹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