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復習重點整理
高三歷史復習的重點在哪里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歷史復習重點整理,希望能幫到你。
高三歷史復習重點整理
一、中國古代史
1、歷代賦稅制特征、演變原因及作用
2、水利建設及作用
3、歷代休養生息政策對國家興盛、民眾生活的關系
4、城市發展的趨勢、特點;15---16世紀中西方城市發展的差異
5、清康乾盛世的原因、本質及與西方發展的差異
6、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民族間的相互取長補短
二、中國近代現代史
1、近代國人對待西方文化態度的逐漸變化,西方文化對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2、近代前期(1919年前)中國追趕世界現代化潮流的兩次機遇、成就及經驗教訓。(指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中外和好”時期,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時期)
3、19世紀中日現代化道路二階段、背景、措施、結果比較。
4、幾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社會發展、社會變革的影響
5、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社會巨變中,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運動或措施的背景、內容、意義。
6、對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經濟、外交建設的客觀分析、評價。(經濟建設為抗戰奠定了物質基礎。)
7、中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經驗、教訓。
8、新中國外交的不斷成熟,(國家利益是根本出發點,現在是獨立自主、靈活務實的和平外交。
9、亞洲(尤其是新加坡、南朝鮮)經濟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10、城市經濟改革與產業結構調整。
11、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對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貢獻。
12、對傳統文化的揚棄、繼承創新;對世界文化的理解、寬容、尊重、合理吸收。
13、用三個代表的眼光審視中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
三、世界近代現代史
1、科技革命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全方位影響(促進生產力、經濟發展,生產關系調整,階級、階層、上層建筑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重心轉移,國家地位變化,國際關系格局調整,世界體系構建,東方從屬西方;促進城市化,生活方式變化,思想觀念變化;同時,也帶來人口膨脹,治安混亂,道德淪喪,資源破壞,環境污染,貧富差別,城鄉差別,南北差距擴大等問題)
2、19世紀世界經濟重心轉移及其原因
3、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現代化歷程((在獨立前,必須先反殖反帝,取得民族獨立,解決現代化的政治前提,獨立后,現代化建設有成就,土耳其較典型,但各國各地很不均衡,都有許多制約因素,如國內的專制統治,經濟基礎差,國民素質低,經濟政策、結構不合理等,國際有不平等的經濟政治秩序等。)
4、對近現代三大國際關系體系、對國聯、聯合國歷史作用的客觀評價
5、20世紀20-30年代,代表現代化三種模式的美、蘇俄、土耳其在現代化道路上的不同成就(羅斯福新政、新經濟政策、土耳其改革)
6、經濟全球化問題
7、從現代化(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化,價值觀理性化、城市化)的角度看待世界各國、各地區、各階段的歷史進程;現代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多種影響(注意有利有弊)
注:對后階段各地市模擬題的大題要多分析、思考
高三歷史復習重點參考試題
一、 中國古代史
1、我國古代的哪些重大水利工程連通或改造了重要河流水系?說明這些水利工程的歷史作用
答:戰國時期:都江堰,為成都附近岷江流段的大型綜合性防洪灌溉工程。既防于岷江水災,又灌溉田地,造福成都平原農田,至今仍然發揮重要作用(可舉鄭國渠為例)
秦朝: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兩大水系。靈渠的修建,加強了內地和嶺南的經濟交流,促進了嶺南的開發(可舉西漢的六輔渠和白渠為例)
隋朝:興修了貫穿南北的大運河,連接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等五大水系。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和加強了南北經濟的交流。
元朝:開鑿會通河和通惠河,連接原有運河,重新溝通了南北大運河,加強了南北經濟的交流。
2、賦役稅收,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賴以生存的支柱之一。據此,請回答:
(1)概括指出主要封建王朝對賦稅征收進行調整,改革的幾種基本情況,并舉例說明。
(2)分析上述賦稅調整、改革引起的社會后果和影響。
答:調整:(1)新王朝建立初期,經濟凋敝,或統治期間遇到荒歉之年,減免人丁納稅租額。如:西漢初,漢高祖把賦稅由秦朝收獲物的三分之二降為收獲物的十五分之一,景帝時又減為三十稅一。
封建政府掌握大量無主荒地,政府授田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規定授田者按規定交納人丁租稅。如北魏的戶調制和唐朝的租庸調制等。
(3)當封建政府直接控制的土地和人口減少,人丁稅收影響政府收入時,封建政府改革征收賦稅制度的辦法,由人丁稅征收為主逐步到確定以土地稅征收為主:如,唐后期的兩稅法規定除丁稅照收之外,另按土地和財產的多少納稅,使土地多者多納稅;明后期的“一條鞭法”,確定丁稅并入田賦,簡化征收手續,一律按田賦征銀;清朝進一步實行“攤丁入畝”,完全確立了以田賦為憑據的征稅制度。
(4)封建政府為掠奪更多財富或挽救統治危機,加派賦稅,如明末加派“遼餉”等。
后果和影響:(1)前兩種情況,均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有利于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和緩解階級矛盾,穩定封建王朝的統治。
(2)第三種情況表明唐以后的封建稅收日趨合理,既保證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又多少減輕了農民的納稅負擔,封建國家對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但地主階級設法把新增加的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
(3)第四種情況,封建政府對農民剝削過渡,破壞了正常的農業生產,導致階級矛盾激化,使封建王朝出現危機。
3、從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是清朝的興盛時期,歷史上所說的這種“康乾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根據18世紀國際國內歷史發展的趨勢說明在這種盛世景象的背后所潛在的危機及其所導致的后果。
答:民末農民戰爭打擊了地主階級,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使社會財富增加。清政府為了鞏固統治,采取寬舒的統治政策,使一些農民得到土地,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起到了恢復和發展經濟的作用,清政府平定邊疆叛亂和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斗爭維護了國內政治秩序的安定。
18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工業革命時期,經濟和軍事實力增強,力圖奪取更多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市場,加緊對外擴張。而中國處于封建制度沒落時期,危機四伏。
清專制統治的加強使政治更加黑暗,官場腐敗,軍備廢弛。土地高度集中,農民貧困,階級矛盾激化,清政府采取閉關政策,封建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清政府實行文化專制主義,人民的思想閉塞落后,沉湎于“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其后果是中國在殖民主義侵略面前無力抵抗,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17、18世紀西方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康乾盛世”的輝煌時期。簡述西方在政治、經濟、思想等領域的巨變情況。面對世界巨變,康乾明君是如何加強封建統治的?結果如何?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警示?
答:巨變情況:英美法等國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摧毀了封建統治,推動了民主政體建立,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道路;工業革命在西方國家先后開展,工廠大機器生產,使生產大幅度增長,也引起了社會關系的巨大變革,海外擴張步伐加快,殖民掠奪更加猖狂;與此同時,科學革命席卷歐洲,沖擊中世紀封建神學桎梏的思想啟蒙運動正在蓬勃發展。
康乾明君對世界巨變卻茫然無知,政治上,設軍機處,進一步加強腐朽的皇權;經濟上,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限制工商業的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海外貿易;思想文化上,大興文字獄,禁錮人們思想,實行文化專制,科學文化漸失活力。
結果:嚴重制約中國社會的進步,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差距,使天朝大國急劇的墜入落后挨打的境地。
警示:要認清世界發展大勢,正確把握時代要求,要以博大胸懷面向世界,走向世界。(要善于觀察世界發展的趨勢,緊跟時代潮流,不能故步自封,作繭自縛。)
二、中國近現代史
5、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戰”爆發前),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人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據此回答:
(1) 舉出這一時期中國人民進行抗爭和探索的重大事件。
(2) 與以前的斗爭相比,這一時期的斗爭具有哪些新的特點?
(3) 分析產生這些新特點的原因。
答:(1)戊戌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2) 民族資產階級成為運動的領導階級;斗爭目標或指導思想更加成熟,如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斗爭取得部分成功,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4)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加劇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伴隨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得到發展,并成為政治舞臺的新興政治力量;西方思想文化的進一步傳播。
6、清朝統治者對待西方文化,在不同時期態度是不同的,據此請回答。
(1)清朝前期封建統治對西方文化什么態度?產生了什么影響?
(2)晚清統治者和民族資產階級對西方文化的態度有何不同?試各舉兩例說明。
答:清朝前期,統治者對西方文化基本持否定態度;產生的影響:統治者更加保守、愚昧,不了解世界形勢的變化;堵塞了中外文化交往的渠道,延緩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導致近代中國的落后。
晚清統治者對西方文化的態度,只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而不愿接受西方的先進的政治制度。如林則徐、魏源等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光緒帝“百日維新”時,雖頒布了一些新法,但新法內容不包括設議院,建立君主立憲制等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和機構;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時,統治者雖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但規定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民族資產階級對待西方文化的態度:不僅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如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建立君主立憲政體;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建立共和政體;資產階級激進派(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提出“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其實質是要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
7、近代的不同時期,中國社會對西方文化制度存在不同的觀點。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李鴻章說:“中國文物(文化)制度迥異于外洋獵獵(野蠻)之俗,所以郅治(太平盛世)保國邦,固丕基(鞏固宏大的基業)于勿壞者。固自有在”
李鴻章《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
材料二:至于三綱五常,為中國之大教,足下謂西夷無之矣,然考之則不然,東西律例,以法為宗,今按法國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條云:“凡一切子女,無論其人何等年歲,須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順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條云:凡為婦者,應為其夫者所管屬。”
康有為《與朱一新論學書》
材料三:蓋康氏自幼深受孔學熏陶,先入為主,......其后旁覽西書,雖多掇采,不過資以補充印證其所建造之孔學系統。非果舍己從人,欲逃儒以歸西學。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
材料四:孔氏(孔子)主尊卑貴賤之階級(等級,下同)制度,由天尊地卑演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官尊民卑,尊卑即嚴,貴賤遂別......故二千年來,不能鏟除階級制度,......守孔教之義,固專制之威愈演愈烈,茍非五洲大通(全球聯系加強,西學的進入)恐再進二千余年,吾人尚不克(能)享受憲法上平等自由之幸福。
吳虞《儒家主張階級制度之害》
回答下列問題:1)依據以上材料分析洋務派、維新派、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對于“中學”和“西學”的認識及其實質。2)分析以上觀點反映的中國近代社會對西方文化制度所持態度的變化趨勢,談談你對上述觀點的看法。
答;(1)洋務派認為中國的文化和社會制度遠遠比西方的優越,是中國的立國之本,實際上是排斥西方文化制度,維護封建統治。(或回答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新派認為中國的綱常禮教與西方無異,力圖將中國的文化制度與西方的文化制度揉合起來,其實質是將西方文化制度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進行社會改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完全否定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認為只有西方的文化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其實質是用西方文化制度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徹底的改造。
(2)以上觀點表明近代歷史上西方的文化制度對中國影響的逐步深入,中國社會對西方文化制度由排斥逐漸轉向接受。上述的幾種觀點都不是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確態度。
看了高三歷史復習重點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