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歷史問題常見錯誤介紹
歷史的訛誤甚至比歷史的失誤更加令人恐怖。在這個勿需啟蒙的多元時代,探求的目光往往帶著“問題的眼鏡”,這是不可責罪的進步特征。誠然,穿越歷史的迷霧,陷阱密布,險象環生,但求索的潮流是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我們寧愿在追求的征途跌入萬丈深淵,也絕不會紅中庸的花叢茍且偷生!
下面小編向廣大學子介紹解答歷史問題常見錯誤,希望能夠幫助你更好解答歷史
作者用舉例說明的方法指出了解答歷史問題中常見的錯誤、出錯的原因,給我們在期末考試來臨前提了個醒。如在做材料解析題時,不必過于追求材料的細節,只要抓住相應的關鍵詞即可,如有關“馬關條約”的材料解析題,首先要攝取的信息是“中國近代歷史中的一份條約”,然后再找條約中的相關內容,如“臺灣、澎湖列島、二萬萬兩”等,這些足以讓我們聯想到“馬關條約”了,最后再根據問題來回答即可。
解題的方法很多,有的可以從問題入手,有些可以從題干入手,要根據實際問題來靈活運用。
在解答歷史問題時,容易出現以下錯誤:
錯誤一、缺乏對歷史問題的綜合分析,站的角度不高或者不對
例如:
1.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 )
A.英國實力雄厚 B.清朝社會制度腐朽落后
C.英軍船堅炮利 D.清軍武器低劣
2.“……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這段摘自聞一多《七子之歌·臺灣》的詩句反映了作者①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憎恨②認為臺灣的氣候過于炎熱③強烈收復臺灣的愿望④對清政府統治的不滿(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正確的選擇第1題應該是B,第2題應該是C。但部分同學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問題只是停留在表面,以至于第1題選擇了C, 第2題選擇了A。
錯誤二、回答問題把握不住要點,沒有針對性
例如:
以下文字材料選自中國近代歷史中的一份條約,請閱讀后回答問題。
第二款,中國將管理下開地方之權并將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遼東灣東岸及黃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屬諸島嶼,亦一并在所讓境內。
二、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
三、澎湖列島
……
第四款,中國約將庫平銀二萬萬兩交與日本,作為賠償軍費……
(1)根據所學知識,請說出條約的名稱是什么?何時簽定?簽字雙方是誰?
(2) 資料中涉及了哪些條款?
(3) 這些條款對中國有什么影響?
其中的第二問“資料中涉及了哪些條款?”很多同學把《馬關條約》的所有內容都回答出來,而第三問中卻只回答出“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正確的回答第二問應該針對所給的材料內容簡要回答為:“割地、賠款”;第三問針對第二問的條款影響應回答為“割地──嚴重損害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賠款──增加了中國人民的負擔;這些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錯誤三、對問題沒有追根溯源與進一步理解
例如:
對虎門銷煙中“銷煙”的正確解釋是 ( )
A.倒入海中 B.用火燒毀 C.埋入土中 D.用生石灰燒
該問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D,但很多學生選擇了B,原因是在學習“虎門硝煙”時,沒有了解清楚這里的“煙”即是鴉片,沒有理解清楚“銷”與“燒”的含義,因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錯誤四、審題不認真,歷史時間劃分模糊
例如:
由于中國人閉關自守、驕傲自滿,19世紀三次災難性的戰爭使他們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這些戰爭中所遭到的恥辱性失敗,迫使中國人打開大門,結束他們對西方的屈尊態度,重新評價自己的傳統文明。其結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連鎖反應……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你認為材料中所說使中國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9世紀三次災難性的戰爭”指的是哪三次戰爭?
正確的回答應該是: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但部分學生不加思索的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寫進了答案。出現這個錯誤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沒有審清題意,忽視了題目中所給的時間“19世紀”;二是對于1900年屬于19世紀還是20世紀分不清楚。
以上是解答歷史問題時常出現的問題,期末考試已經臨近,希望老師們在引領復習時提醒學生注意,最大限度的避免問題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