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唯心主義的歷史介紹
德國唯心主義一般是指從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早期在德國建立起來的哲學,它由康德在1780年到1790年間的作品發展起來,并和浪漫主義、啟蒙運動的政治革命有著密切聯系。
德國唯心主義
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最有名的思想家是 費希特、謝林、 黑格爾,然而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萊因霍爾德(Karl Leonhard Reinhold)和施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也作出了巨大貢獻。
唯心主義
哲學上唯心主義一般指我們在客體中發現的屬性取決于它們出現在主體面前的方式,而不是它們自身所固有,獨立于主體經驗之外的。客體是指物體本身所固有的屬性,它的存在不受主體認識形式的限制。
基本問題
關于一件事物應有何種獨立于心靈之外的屬性則是唯心主義的基本問題。
概述
康德
康德(1724-1804)被認為德國唯心主義和古典哲學的開創者,他的作品試圖調和18世紀兩大主要的哲學派 康德(Immanuel Kant) 德國哲學家 別: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經驗主義主張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我們的感覺經驗,而理性主義則主張知識通過獨立于經驗之外的先驗理性獲得。康德的結論是我們通過感覺,知識的對象只是被給予,然后通過先驗知性的處理將它們聯系統一起來,構成某種規則,最后通過理性將知性的規則納入我們的思維和知識。
這樣理性就不直接涉及對象或者經驗,所以就不能獲得真正的客體知識。康德將之稱為“批判哲學”,主張理性不能超越經驗的界限。康德的這種認識論將世界分為表象和物自體兩部分,其中只有表象世界能被我們所認識,而物自體則超越理性之外,無法被認識而只能被信仰。
康德后的繼承者
康德之后的主要繼承者有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他們都共同點是試圖取消物自體。費希特不同意康德的物自體的論述,以絕對自我的概念取而代之,這一絕對自我統一了經驗和理性,也就是認識論的最高起點。謝林批判費希特過分強調主體作用而忽視了客體,發展了以描述客體如何可能的自然哲學和將主體客體合一的同一哲學。黑格爾以“精神”表示人類本性,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絕對唯心主義體系將哲學和歷史統一起來。
另一方面叔本華則走向了另一極端,他繼承了物自體并認為它就是意志。一般在哲學史上不將他歸于德國唯心主義中,盡管他自己認為自己是唯心主義者,而且他的作品也反映了這一點。后來的年青黑格爾派則在多個方面發展了黑格爾的思想,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費爾巴哈、馬克思和恩格斯。
相關閱讀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時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于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首府斯圖加特;卒于柏林,柏林大學(柏林洪堡大學)校長任內。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象征著了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 運動的頂峰,對后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由于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