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列強的歸納與運用
引言:教學實踐證明,列強“三國”法激發了學生復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鞏固了所學基礎知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復習方法。
列強一般指在同一行列中的強者,多用于形容國家。如西方列強(美國,英國,德國,日本,俄國...)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始形成于工業革命后,到20世紀初完全形成。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發生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形成于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至20世紀初,亞洲除日本外,該地區全部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淪為殖民地,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獨立的國家實際上成為英、美等國的附庸。這樣,帝國主義國家已經奴役和控制著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第三,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即亞、非、拉被侵占的國家,成為資本主義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資本的輸出和掠奪性的貿易,瓦解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經濟,把當地經濟都納入資本主義軌道,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屬經濟體系的一部分。
下面是一種學習方法介紹:西方列強的歸納與運用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在近代史上,侵華列強主要有英、美、法、俄、日、德等六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中國基本上處于這六大列強的聯合控制之下。一戰后,英、美、法、日四國繼續侵略和奴役中國人民,尤其是英、美、日三國對華侵略最為嚴重。列強的侵略,使中國人民蒙受了巨大的屈辱和災難。列強在侵華過程中為了各自利益,有時是一國單獨進行,有時是幾個國家勾結起來共同行動。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勾結,這是列強侵華的一個顯著特征。筆者在指導學生復習中國近代史時發現,列強侵華史中以“三國”為共性的事件最多。現做如下歸納,以便比較分析和加深記憶,還可用之作引子,成為一種有效復習法:
1、鴉片戰爭前,向中國偷運鴉片的列強有三國──英、美、俄。其中,英國最為猖獗。
2、鴉片戰爭結束后,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列強有三國——英、美、法。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美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法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法黃埔條約》。英、法、美同時又是1854年夏提出“修約”要求,遭到了清政府拒絕的三國。
3、1856年“亞羅號”事件發生后,英國決定再次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并向三國提出照會,建議聯合出兵。英國提出照會的三國──法、美、俄。
4、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強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的國家有三個──英、法、俄。
5、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在上海成立反動武裝組織以配合清軍鎮壓太平天國的有三國──英、法、美。同時期借鎮壓上海小刀會起義之際,奪取上海海關管理權的列強也是英、法、美這三國。
6、慈禧太后掌握清朝實權的近半個世紀里,侵略過祖國寶島臺灣的列強有三個──美、日、法。美國在1867年武裝侵略臺灣,被臺灣人民擊退;日本于1874年武裝侵略臺灣,勒索中國白銀50萬兩作為日軍撤出臺灣的條件,后又在1895年割占臺灣;法國在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武裝進攻臺灣。
7、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出面向日本干涉還遼的國家有三個──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揭開了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
8、近代史上,曾割占我國領土的列強有三國——英、俄、日。英國通過1841年武裝占領香港島,1842年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1860年強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迫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區和附近島嶼(今統稱“新界”),侵占了香港。俄國通過1858年的《中俄璦琿條約》、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81年的《中俄改訂條約》、1911年的《中俄滿洲里界約》以及五個勘界議定書,共割占我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日本則通過1895年的《中日馬關條約》割占了臺灣和澎湖列島。
9、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其中沒有參加八國聯軍的國家有三個──比、荷、西。這三國之所以參加《辛丑條約》的談判和簽訂,是因為義和團和清軍在進攻東交民巷使館時將其使館焚毀。
10、既在1911年同清政府訂立《筑路借款合同》,又在1913年同袁世凱簽訂《善后借款合同》的國家有三個──英、法、德。1911年與清政府訂立《筑路借款合同》的是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1913年同袁世凱簽訂《善后借款合同》的是俄、英、日、德、法組織的五國銀行團。顯然,既參與四國銀行團,又參與五國銀行團的是英、法、德三國。
1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1914年秋在青島交戰的列強有三國──英、日、德。10月底,英日聯軍發動了對青島德軍的進攻,11月攻占青島。這樣,膠州灣從德國轉到了日本手里。
12、一戰后,操縱巴黎和會的國家有三個──英、法、美。法國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美國總統威爾遜被稱為巴黎和會“三巨頭”。在華盛頓會議上,起主要作用的國家有三個──美、英、日。中國以戰勝國身份參加了這兩次會議。但巴黎和會無理拒絕中國代表的正義要求,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華盛頓會議達成了共同宰割中國的協議,中國成為最大的受害國。
13、袁世凱死后,成為北洋軍閥主子的有三國──英、美、日。袁死后,北洋軍閥分裂為直、皖、奉三系,其中直系軍閥由英美兩國扶植,皖系和奉系軍閥都靠日本支持。此外,勢力較大的滇系和桂系軍閥也都依靠英美兩國。這樣,在帝國主義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下,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局面。
14、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后,推行縱容侵略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侵略氣焰的國家有三個──英、法、美。1937年勾結起來,結成“軸心國集團”的法西斯國家有三個──德、意、日。三國勾結,使世界和平面臨著嚴重威脅。中國較早開始了反法西斯戰爭。
15、近代史上,曾兩度攻陷北京的列強有三國──英、法、日。在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在1900年8月,由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八國組成的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在1937年7月,日軍侵占北京(當時叫北平)。可見,北京在近代史上曾先后三次被列強攻占,其中兩度攻陷北京的是英、法、日這三個列強。
上述歸納,涉及了近代史上列強侵華的六次大規模侵略戰爭,即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這正是中國近代史的一條重要線索,因此,我們可以借助于本文所舉的“三國”問題,用其穿針引線,尋根究底來復習中國近代史。如利用歸納2,要求學生掌握延伸開來的有關內容:三個條約的時間、背景、內容、影響,以及提出“修約”的原因、結果,等等。利用歸納8,要求學生掌握涉及到的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邊疆地區的新危機等知識,小到諸條約的時間和內容,大至各次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及其影響,都可以延伸復習。此外,還可以作為國別史的基本材料進行中外關系史專題復習,如利用歸納1、2、3、4、5、8、9、10、11、12、13、14、15,梳理復習中英關系;利用歸納6、7、8、9、10、11、12、13、14、15,梳理復習中日關系等等。
教學實踐證明,列強“三國”法激發了學生復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鞏固了所學基礎知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復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