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記憶歷史年代介紹
歷史年代學對于歷史學來說,雖然是一門輔助學科,但其重要性并不因此而稍減。這是因為,歷史是在時空的延續中發展的。任何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發生,任何歷史人物的出現,都離不開具體的時空關系,亦即歷史時期與地理環境的制約。歷史學要反映客觀的歷史過程,必須掌握確切的時(年代)空(地理)要素。因此,同是作為歷史學輔助學科的歷史年代學與歷史地理學,也歷來為中外史家所重視。我們的前人曾有“左圖右史”的形象說法。德國史學界則有過更為生動的比喻:“歷史有兩只眼睛,一只是年代學,一只是地理學。”眼睛之于人體的重要,幾乎人人皆知:“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用眼睛比喻這兩門學科,確是再精當不過的了。
公元紀年體系中,除年而外,還有兩個較大的單位:世紀與年代。世紀(century)本意為“百年”,通常指1-100年。如公元1-100年被稱為1世紀,1901-2000被稱為20世紀。年代(a decade of century)則以10年為限,通常指紀年尾數從0到9的這一段,如1920-1929年,即被稱為20世紀20年代。年代與世紀在紀年出發點上的矛盾是一客觀存在,它反映了記數序列由“從1出發”過渡到“從0出發”的歷史痕跡。現在很有一些人鼓吹從0 到99年為一個世紀的設想,以符合“從0出發”的原則,且與年代的斷限統一。這一設想當然有它的道理。但必須考慮到:改變出發點后,世紀的稱呼應如何與紀年的百位數統一?這樣做會不會引起新的混亂?在設置“0年”后,公元前的年代又該如何表示?“0”究竟是只能代表一個點還是允許其代表一段時間間隔?等等。顯然應該進行可行性論證,并與世界其他國家協調一致。最后,公元紀年中,還有一個不常用的更大單位millennium,它的本意是“千年”或“一千年間”,似可勉強譯為“千紀”,但迄今沒有正式的規范譯名。使用者亦為之感到不便。對于所有這些業經提出的問題,不應回避矛盾,而要認真研究分析,權衡利害得失,以期取得共識,并盡快形成規范。
歷史年代,連小編看到都頭暈,不過小編收集了一些記憶方法,希望對大家有用。方法就是:數字記憶歷史年代介紹
在歷史學習中,學生感到年代最難記,因此也就最怕記年代。其實,只要學生學會采用數字特征記憶年代,便可做到多記、活記、牢記
一、對稱數字記憶。如公元前525年波斯滅埃及,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383年淝水之戰,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646年大化改新,676年新羅統一,1881年蘇丹馬赫迪大起義,……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倫建立,894年中日戰爭;公元前221年秦統一,221年蜀國建立;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起義,73年班超出使西域……
二、加減差數記憶。如埃及確立奴隸制(公元前3100年)與中國夏朝建立(公元前2100年),相差1000年;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640年)與中國近代史開端(1840年)相差200年……
三、逐次連續數字記憶。如1919年“五?四”運動,1920年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建立,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1922年香港海員大罷工,1923年“二?七”慘案,1924年國民黨“一大”……
四、間隔等差數記憶。如間隔“2”:1911年武昌起義,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戰爭……,間隔“10”: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1941年皖南事變……;間隔“100”:1689年《尼布楚條約》簽訂,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889年第二國際成立……
五、顛倒數字記憶。如(18)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普林尼為自然科學獻身,(公元)79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84年張角領導黃巾大起義,481年克洛維建立法蘭克王國,317年東晉建立,713年唐玄宗封大作榮為渤海郡王……
六、一數多項聯記。如公元前2100年埃及奴隸貧民大起義,中國奴隸制夏朝建立;公元前594年中國“初稅畝”,雅典梭倫改革;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英馬其頓荒原戰役;1861年清政府設衙門,曾國藩創安慶軍械所,那拉氏發動宮廷政變,俄農奴制改革,美南北戰爭爆發……
七、復數記憶。如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818年馬克思誕生,智利獨立,1919年“五?四”運動,柏林起義,巴黎和會,共產國際建立。115年阿骨打建金,222年吳國建立……
八、自然數記憶。如1234年蒙古滅金,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