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過程
編者按:五四運動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轉折點,中國的革命從由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轉為由無產階級及政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新文化運動為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由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并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并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
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過程“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這是陳獨秀先生為自己主編的《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寫的發刊詞《敬告青年》中的一句,文中陳獨秀提出了對青年人的敬告與希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這六條標準,給當時深受封建意識桎梏的青年人敲響了警鐘,激勵青年人反對封建禮教,追求科學民主。今天看罷此文,不禁想要重讀百年前那段激情澎湃、斗志昂揚的歲月。
1915年,進步知識分子陳獨秀認為“欲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于是在上海創辦《新青年》,以“民主”“科學”為旗幟,向封建的舊思想、舊道德、舊意識、舊政治猛烈的開火,在國內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它提倡獨立思考,主張個性與才能的解放,這激發了深受封建意識荼毒的先進知識青年的斗爭熱情,他們借由《新青年》了解學習新思想,探索救國救民之真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俄國贏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讓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希望,他們突破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藩籬,開闊眼界開始用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國家的前途。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通過《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刊物大力向國人介紹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人開始覺醒。
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吹響了五四的號角,中國即將迎接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全民愛國運動。這場開啟了中國革命新起點的運動得從一戰后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處理戰后問題召開的巴黎和會說起。1919年,美、英、法等戰勝國主導召開巴黎和會試圖構建新的符合各自利益的國際政治格局,在這個帝國主義分贓會議上,中國代表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但是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的正義要求還妄圖將德國在中國的權益轉交給日本,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在這個大國操縱的會議上,沒有贏得自己的獨立和尊重反而成為任人宰割的對象。
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急劇侵略,北洋政府的對外賣國和對內鎮壓,終于因為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激發了北京大學等校的三千多名學生在1919年的5月4日在天安門前舉行集會、游行示威,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后震動全國,得到各地積極響應: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工人罷工,最終中國代表沒有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這場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五四運動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轉折點,中國的革命從由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轉為由無產階級及政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孫中山在護法運動(1917~1918年,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維護臨時約法、恢復國會,聯合西南軍閥共同進行了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的斗爭,又稱護法戰爭。)失敗后,從五四運動中看到了希望,他在1920年1月致海內外國民黨黨員的一封信中說:“自北京大學學生發生五四運動以來,一般愛國青年無不以革新思想為將來革新事業之預備。于是蓬蓬勃勃,發抒言論。國內各界輿論,一致同倡。各種新出版物,為熱心青年所舉辦者,紛紛應時而出。揚葩吐艷,各極其致,社會遂蒙絕大之影響。雖以頑劣之偽政府,猶且不敢攖其鋒。此種新文化運動,在我國今日,誠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推其原始,不過由于出版界知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遂至輿論大放異彩,學潮彌漫全國,人皆激發天良,誓死為國之運動;倘能繼長增高,其將來收效之偉大且久遠者,可無疑也。”
正如孫中山先生所預見,五四運動之后,新文化運動深入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快速傳播并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從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920年,陳獨秀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在中國的上海首建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接著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等地相繼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工人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充分的準備。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的歷史揭開了劃時代意義的新篇章,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