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派的性質
文章導讀:洋務運動史,是近代史中一段十分復雜的歷史。這個時期,中國社會已經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與舊、侵略與反侵略、斗爭與投降、失敗與勝利、前進與倒退,都交織在一起。這是一個社會發展上的過渡時期,在經濟上,它誕生了資本主義因素,誕生了資產階級和發展了無產階級;在政治上,它準備了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演出維新的新劇;在思想上,它沖破了封建思想體系的牢籠,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思想。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史向前發展的量變階段。
有不少同學認為,洋務派開辦的民用工業,屬于資本主義的性質。其理由是:洋務派開辦民用工業是以營利為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洋務運動后期軍事工業在資金、原料、燃料和運輸等方面的困難;而且民用工業采用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洋務派開辦的民用工業,并不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工業。理由如下:
洋務派的性質1.從開辦者的主體來看
從洋務派代表人物的階級屬性看,他們要么是封建上層官僚,要么是為封建制度效力的地方封疆大吏。他們不同于封建社會內純粹的地主階級官僚集團,其成分包括了封建官僚、買辦中的上層分子和殷商巨賈,幾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勢力錯綜復雜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特殊官僚集團,但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是以封建官僚為主體構成的,并不是以資本家的身份投身于近代工業,而且其民用工業與封建國家政權關系密切,利用政治權力取得稅收和產品運銷等方面的優待,實行封建性的壟斷。
洋務派的性質2.從經營管理方式來看
洋務派開辦的民用工業采取官辦、官商合辦、官督商辦等三種形式,以吸引私人資本。這里的私人資本,雖然具有了資本主義的性質,但其比例相當小,并不能改變民用工業的官辦性質。而且名為“商辦”,實際上仍為“官辦”。在管理制度上,民用工業內部采用封建官僚制度的經營管理方式,普遍存在著封建把頭,他們可以任意打罵和處置工人,有的民用工業還駐有軍警,設立刑堂,對工人濫施刑罰。可見,洋務派開辦的民用工業采取的是封建的、而不是資本主義的經營管理方式,抑制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
洋務派的性質3.從資金利用情況來看
掌握民用工業管理權的,是封建官僚。他們貪污公款,中飽私囊。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李鴻章死后,其遺產高達4000萬兩白銀。另外,民用工業所獲取的利潤,大部分都是用于輔助軍事工業,而不是用于自身的擴大再生產,以致民用工業最終還是因為資金困難而難以為繼,導致萎縮破產。可見,民用工業雖然以營利為主要目的,但所營之利并未全部轉化為資本,一部分被洋務派官僚貪污去了,一部分用于輔助軍事工業去了。所以并不能說民用工業是資本主義性質的。
洋務派的性質4.從開辦者的目的來看
洋務派開辦民用工業的目的,是為了“求富”,但洋務派在主觀上并不希望中國出現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甚至在開辦民用工業之時,就一再表示不準私人開辦同一類型的工業。所以,它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并沒有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主要是起了消極甚至阻礙的作用。但是由于洋務派在封建制度下引進了同封建生產關系不相容的新的生產力──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這必然在客觀上加速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瓦解,從而在客觀上誘導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僅從以上四點就可以看出,洋務派開辦的民用工業,雖然采用了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并以“分洋商之利”為目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了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如果說洋務派的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性質,那也是與洋務派官僚的本來意愿相悖的結果: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從封建政權里脫胎出來,形成了中國近代工業的雛形。所以,對洋務派開辦的民用工業的性質,正確的表述應該是:包含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官商合辦工業,并不屬于純粹的資本主義性質的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