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圖案的重要性
編者按:人們更傾向于看到歷史圖像才會有記憶和形象的感覺,而并非是簡單的文字。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大段歷史文字旁邊有一幅歷史歷史圖像和相關歷史人物的畫像,我們就可以到通過這些歷史形式的多樣性中發現很多聯系,從而記住很多事情。
歷史圖案的重要性
今天偶然發現《鹿鳴館》這部電影,突然想起日本幕末的一些歷史,不知道是否有“鹿鳴館外交”這個說法,比如像“尊皇攘夷”口號考出來給如何解答,這對于自己也是個難題。應該說,如果書看的差不多的話,這樣的題應該差不多的,可是如果細細想想,還是差很多的。名詞解釋是一個很傳統的題型,有意思的是很多學生都說很難去記,即便記住也很難聯系起來,不得不說,這也是一個問題。那么,這樣的問題在哪呢?有什么解決辦法?其實這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思維,雖然有點為時已晚的感覺,不過感覺這點還是蠻重要的,起碼對于今后的歷史或其他方面的教學等工作有所幫助吧。
一個假設:一個同學名詞解釋背的很好,終于等到考試了,突然發現考試形式變了,考官出了一幅鹿鳴館的歷史圖像讓考生進行名詞解答和歷史圖像介紹,這位同學傻眼了,因為名解這本書上根本沒有這幅歷史圖像,或者說他自己根本不知道這幅歷史圖像里歷史事物的名稱,這又該如何解釋呢?這其實就涉及了一個思維的問題,思維中有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而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卻出現了這樣一個趨向──感性思維的缺失。也許對于鹿鳴館這個名詞來說,我們知道歷史上有這么一個地方,可是如果問到其他信息可能就不一定知道,比如讓考生指出鹿鳴館在日本地圖上的具體區位以及意義,恐怕又是一個難題。也就是說鹿鳴館這個地方在頭腦里只是一個脫離于空間感的名詞,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樣的名詞解釋又怎么能記住其歷史地理的本質意義呢?很顯然,越是不牢靠的知識越容易在煩冗的知識海洋中遺忘,而感性思維能夠容納更多豐富內涵的信息,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這一點在小兒教育和很多圖書資料的閱讀中可以證實,人們更傾向于看到歷史圖像才會有記憶和形象的感覺,而并非是簡單的文字。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大段歷史文字旁邊有一幅歷史歷史圖像和相關歷史人物的畫像,我們就可以到通過這些歷史形式的多樣性中發現很多聯系,從而記住很多事情。
高中歷史圖像的重要性應該在教學中不言而喻,作為一種教學語言,在英語、歷史、地理等學科的重要性應該予以重視起來。比如英語,在教學中曾經有卡片高中歷史圖像記憶的方法來記單詞,這在小學初中的英語教學中是很普遍的,地理更別說,需要看地圖計算等等,但是在歷史教學中卻很少。如果歷史教學中一些重要的歷史事物或事件也能像英文教學中的歷史圖像講解一樣去展開,可以給學生一個較為真實的情景思維的話,也許學生對于歷史的了解會更逼真一些,畢竟歷史研究的是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事物和現象,在認識方面應該更為精確或深刻一些。
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很難接觸到現實中的一些事物,也就很難對于歷史與現實的關系進行深刻了解。比如出示日本各個時期的建筑歷史圖像讓學生從風格辨析一下某個時代的特色,是平安時代還是戰國等等,與中國有何聯系?就針對歷史教學來說,教材是唯一經常接觸的史料學習工具,可教材的信歷史圖像信息卻是有很多局限的,甚至是膚淺的,這就需要同學們去自己尋找更為確切真實的史料,也許對于學生來說,尋找高中歷史圖像應該是一個鍛煉感性思維的過程,應該讓同學們從書本的知識中體會到現實理解的真實感和興趣點,有句話說得好,藝術源于生活,可有一點要確定的是,生活本身應該是多彩而貼近自身生活感受的,這樣才不會給人產生以虛無縹緲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