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史易錯易混辨析
下面小編收集了中國近現代史易錯易混辨析,供大家閱讀,有你的肯定,學習啦小編將會為你付出更多!更多內容請關注學習啦!!
一、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易錯易混
1.新思想萌發
辨析:
易錯點:新思想的內涵及內容。新思想的核心是向西方學習,“新”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拋棄盲目排外思想,向外國學習(代表人物是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二是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愿望(代表人物是洪仁玕)。主要內容:魏源著《海國圖志》、姚瑩著《康輶紀行》、徐繼畬著《瀛環志略》、洪仁玕著《資政新篇》等。《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康輶紀行》是姚瑩在西南各地進行實地考察后寫成的,書中尤其注意研究西藏的情況,揭露英國侵略西藏的野心;《瀛環志略》是系統介紹世界史地知識的名著,對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沖破封建思想樊籠起了一定作用;《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當時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開了研究、學習西方之先河。
易混點:新思想的產生及影響。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使一些愛國知識分子開始關注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侮之道,新思想應運而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新思想的產生是鴉片戰爭后民族危機的產物,不要誤認為是明末“西學東漸”發展的結果。新思想的主要功績在于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促使愛國知識分子掀起學習西方的熱潮,并促使洋務運動的興起。
真題掃描:2007年重慶文綜卷考查了林則徐開仿造西方戰船的先河;2008年全國文綜卷Ⅰ考了徐繼畬;2010年四川文綜卷考了林則徐對禁煙的態度等。
高考視角:出客觀題的可能性較大,必須準確把握其內涵,以準確判斷試題所提供的材料;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時,會用相關材料組合成一定的主題,如將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日本明治維新等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分析其內在的聯系。
2.《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易錯易混
辨析:
易混點:學生對《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概念認識不清,對二者的聯系與區別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共同點:都是太平天國社會經濟方面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國的政治思想。不同點:產生的背景不同,前者頒布于太平天國強盛時期;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國衰落時期。社會主張不同,前者企圖在小農經濟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實現社會公有和絕對平均主義──違背歷史潮流;后者在經濟方面,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和資本主義──順應歷史潮流。群眾基礎不同,前者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農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后者不是農民斗爭實踐的產物,也沒有反映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因而沒有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應。從二者的聯系看,《天朝田畝制度》想消滅封建剝削,但由于它的空想性最后不得不在實際上默認了封建剝削;《資政新篇》雖然承認剝削,但它是要以資本主義剝削代替封建剝削,把社會推向前進。《資政新篇》所拋棄的,并非《天朝田畝制度》的反封建思想,而是它的空想性、落后性的部分。所以,從《天朝田畝制度》到《資政新篇》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從結果看,《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均沒有得到真正實施,然而其根源有本質的區別,《天朝田畝制度》是因為其空想性,根本不可能實施;《資政新篇》是一個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只是限于當時的客觀條件和社會環境,沒有得以實施。前者是空想,后者是條件暫時不具備。
真題掃描:2005年江蘇歷史卷考了《天朝田畝制度》,遼寧文理綜合卷考了《資政新篇》;2006年江蘇歷史卷考了《資政新篇》的相關內容;2008年北京文綜卷考了《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內容,重慶文綜卷主觀題涉及《天朝田畝制度》的內容;2010年山東文綜卷考了《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相關內容等。
高考視角:此知識是高考的常考點,客觀題主要涉及對其內涵、外延的準確理解;主觀題可從社會和諧的角度考查《天朝田畝制度》的相關內容,從順應社會潮流的角度考查《資政新篇》。
3.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化易錯易混
辨析:關于中國近代化,從生產力角度看,是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生產;從生產關系上看,是從封建主義轉入資本主義;從政治制度上看,是從封建君主專制轉向資產階級民主。洋務運動開中國近代化之先河,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起步,主要表現在: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標志著工業近代化的起步;引進西方技術,培養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標志著技術近代化的起步;創建三支海軍,標志著軍事近代化的起步;建立的新式學校在培養目標、教學內容上與舊式教育有很大差別,奠定了新式教育的基礎,并開留學風氣之先,標志著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易錯點:一些相關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如洋務運動與新思想,洋務運動與維新變法等。新思想的倡導者提出學習西方,但沒有付諸行動;洋務派發起的洋務運動是對新思想的發展與實踐。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只限于器物層次,不涉及制度、文化,這是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因素。從這個角度講,康梁發起的維新變法運動吸取了洋務運動失敗的教訓。
真題掃描:2005年江蘇歷史卷考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起步;2007年北京文綜考了洋務派的“求富”主張;2008年重慶文綜考了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爭辯,全國文綜卷Ⅰ考了洋務企業的經營方式;2009年北京文綜卷考了京師同文館開設的課程;2010年上海文科使用綜合卷考了洋務運動的重要舉措等。
高考視角:此知識是高考的常考點,可利用新材料,設置新情境,從近代化角度考查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教訓;圖文結合,要求對洋務運動時期的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洋務企業與民族企業作出準確的判斷,利用相關材料對其產生的原因、結果及影響作出準確的分析。
4.洋務派、頑固派與鴉片戰爭時期的抵抗派
辨析:不要認為他們是水火不相容,其實在根本問題上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他們都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在維護封建統治、抵抗侵略方面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在維護統治的手段和方法上,抵抗派和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維護統治,而頑固派因循守舊,仇視一切外洋之物,主張用封建傳統的辦法來維護統治。洋務派是對抵抗派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其側重點有所不同,抵抗派的主要目的是“制夷”(抵抗侵略),洋務派的主要目的是“自強”(鎮壓人民革命)。
高考視角:命制客觀題的可能性較大,重在掌握其內涵,用材料反映觀點時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5.維新派與洋務派
辨析: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但洋務派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實行君主立憲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勵發展民族工商業。他們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學什么”。兩派主張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洋務派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維新派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目的不同,洋務派是鞏固清朝的腐朽統治,維新派是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性質不同,洋務派發起的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自救運動,維新派發起的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內在聯系:都是鴉片戰爭以來“向西方學習”新思想的產物;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一部分人從洋務派中分離出來,形成早期維新派。
真題掃描:2004年江蘇歷史卷考了關于洋務運動的表述。2005年廣東歷史卷考了洋務運動后期的企業,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的命運;全國文綜卷Ⅲ考了康有為的維新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張。2006年江蘇歷史卷考了戊戌變法期間西方外交官來到中國可能看到的情況。2010年山東文綜卷主觀題考了譚嗣同《仁學》中的“民”與“君”的關系,與西方啟蒙思想的相似處,其思想在辛亥革命中的體現等。
高考視角:此知識是高考的常考點,客觀題將以材料為載體,重在對觀點的準確理解;主觀題將注重圖文結合,利用新材料,設置新情境。
6.維新派、立憲派與革命派
辨析:維新派是指19世紀后期,在中國要求實行君主立憲和發展資本主義的資產階級上層政治派別,前期以王韜、鄭觀應為代表,后期則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維新”是提倡新學、推行新政、實施新法的意思。立憲派是指20世紀初中國政壇上出現的一個政治群體,他們一方面反對革命,主張繼續保持以清朝皇帝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統治;另一方面又要求改革政權的組織形式,召開議會,建立責任內閣,以便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參與政權,其代表人物有康有為、張謇等。維新派與立憲派都是資產階級改良派。革命派是指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資產階級中下層政治派別,主張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政體。
立憲派與革命派,二者又表現出一致性,在清廷“新政”和“預備立憲”失敗后,立憲派內部分化,一部分人傾向革命。立憲派對清廷由失望轉為憤怒,這促使立憲派與革命派在反對清朝封建統治上趨于一致。立憲派領導的收回利權運動和保路運動,在客觀上支持并配合了革命派的武裝起義,在事實上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武昌起義后,立憲派和革命派聯合起來,控制了全國各地政權,共同促成了清王朝的瓦解和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這期間立憲派和革命派對袁世凱的妥協退讓更反映出兩派本質上的軟弱性和一致性。
真題掃描:2009年福建文綜卷主觀題考了孫中山辭職的原因及對其辭職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動的評價;2008年全國文綜卷Ⅱ考了革命派與維新派的分歧,四川文綜卷考了立憲派在日俄戰爭期間的希望;2010年全國文綜卷Ⅰ考了辛亥革命對農村的影響,全國文綜卷Ⅱ考了陳天華的言論,浙江文綜卷考了孫中山的言論,安徽文綜卷考了辛亥革命時的一幅漫畫,江蘇歷史卷主觀題用開放的方式考了對辛亥革命的評論等。
高考視角:是此知識高考的常考點,每年都會成為高考命題的著力點,2011年又是辛亥革命爆發一百周年紀念年,應引起重視。試題可能用材料反映辛亥革命所帶來的各方面的變化、影響及歷史貢獻;用材料反映維新派與革命派的主張及內在聯系;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分析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