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
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下面給大家介紹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
物質統一性
物質和 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決把哲學劃分為兩大不同的基本派別。凡是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世界統一于意識的哲學派別屬于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世界統一于物質的哲學派別屬于唯物主義陣營。辯證唯物主義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建立了科學的實踐的觀點,徹底唯物主義地解決了哲學基本問題,科學地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存在具有無限復雜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物質世界處在永恒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時間與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 物質運動有著自身的客觀規律;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人腦的反映特性,是物質在地球這一特定條件下經歷了從無機物到生物、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從猿到人的漫長歲月的發展而產生的最高產物。勞動實踐在從猿到 人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實踐使猿腦變成了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的人腦。人在勞動實踐中改變自然界也改變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
人的思維規律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發展過程中,經過億萬次重復而形成的對客觀規律的自覺反映。意識和思維的內容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和思維存在的形式是語言,而語言的外殼則是由物質 空氣的震動產生的聲音。無論從哪一方面看,意識都不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物質卻是存在于意識之外,可以為意識所反映,而又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存在。但是,"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在這里,僅僅在承認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這個認識論的基本問題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范圍,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無疑是相對的"(《列寧選集》第2卷,第147~148頁)。物質和意識是對立的統一,它們統一于物質。統一的物質世界中原本沒有意識,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產生于實踐,它們的統一又在實踐中實現。
馬克思主義承認社會意識在社會存在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確指出, 社會意識歸根結底只決定于 社會存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物質力量即 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 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做 自然歷史過程。不言而喻,沒有這種觀點,也就不會有社會科學"(《 列寧選集》第1卷,第8頁)。社會歷史也是統一物質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觀規律的運動形式,是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
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的
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處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聯系之中,都處在不斷產生、不斷消亡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永恒的過程之中。統一物分裂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對立面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聯系的最本質的內容,同時又是事物自我發展的根本原因。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質與量是事物的兩個相互聯系的屬性。一定的量規定一定的質,一定的質也規定一定的量。質變和量變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兩種基本形式。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時又包含著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辯證的否定構成從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化。辯證的否定是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著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與否定是對立面的統一。肯定與否定的統一和斗爭構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 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
范疇是認識客觀世界普遍聯系之網的網上紐結,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種種 矛盾關系的各個側面,是人對自然界認識的各個環節。物質與意識、 運動與靜止、時間與空間、斗爭與統一、質與量、肯定與否定,以及原因與結果、 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內容與形式、 本質與現象等等,這些范疇都是對立的統一。范疇可以幫助人們從事物的各個不同的側面分析事物的矛盾,從而達到對事物的較全面的認識。
矛盾分析法是辯證法的根本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商品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 "細胞" 入手,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發展的全過程。列寧指出這種方法是辯證法的研究方法。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分析,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問題的分析等,都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