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指導
高中歷史教學評價是基礎教育歷史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份。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基礎教育理論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工作者在高中歷史教學評價方面進行了努力探索。下面是帶給大家的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指導。
一、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學會自主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復習習慣等基本環節。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預習習慣
(1)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做好準備,如發現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重溫舊課,并弄懂舊知識。
(2)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需要堅持每天預習。
(3)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上課習慣
(1)上課時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要踴躍。
(2)要記課堂筆記,記學習要點,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和老師對教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自覺能力。
3.課后要復習,復習分三種:平時復習、階段復習和總復習,不同的復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
(1)平時復習,其目的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復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重要知識要經常復習,牢固掌握。
(2)階段復習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對單元知識的復習鞏固。
(3)總復習是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查缺補漏,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不僅僅是知識的復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通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二、學會學習關鍵還在于學會如何閱讀教材
1.閱讀課本目錄,形成知識框架結構。
歷史課本以專題形式編寫,反映歷史階段、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經常閱讀目錄,便于從宏觀上把握本冊的歷史結構。
2.閱讀高中課文導言,把握歷史背景線索。
讀導言便于從宏觀上把握本課內容,明確該課大事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和系統的歷史感,常讀導言可以提高歷史概括能力。
3.閱讀高中歷史教材正文,夯實歷史知識。
每課正文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重點和主體,因此要高度重視,閱讀正文要圍繞課時與子目,了解歷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或評價),尤其要注重分析歷史原因和影響(或評價),理解歷史表象背后的因果關系,應帶著問題研讀。
4.閱讀高中歷史地圖,形成時空觀。
如有些地圖是戰爭形勢圖,體現戰爭動態過程,結合地圖用彩筆勾勒、了解戰爭的經過、結果,以便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空間觀念。
5.閱讀歷史圖畫、表格,提高觀察力、想象力。
教材中有歷史人物畫、遺址圖以及歷史場景圖,多讀圖畫可以提高觀察力,想象力,使新學習的歷史知識更直觀、更立體、更豐厚。
6、閱讀書后《中外歷史大事年表》,理清歷史線索。大事年表要反復讀,只有記住年代,才能對龐雜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