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的歷史影響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資治通鑒》的歷史影響,歡迎大家閱讀。
《資治通鑒》的歷史影響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
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評價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評價此書:“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鑒》不特記治亂之跡而已,至于禮樂、歷數、天文、地理、尤致其詳。讀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著書之難》中高度評價《資治通鑒》和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稱贊這兩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后世不可無之書”。
王鳴盛認為:“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鑒》。《通鑒》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諸史之異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舊,惟《通鑒》可以當之。”
《通鑒》亦有高度文學價值,曾國藩撰成《經史百家雜鈔》一書,其中選錄《資治通鑒》11篇。曾國藩評價此書說“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于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評價《通鑒》時說:“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毛澤東曾十七次批注過《資治通鑒》,并評價說:“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恐怕現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讀而是沒那個時間啰……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通鑒》里寫戰爭,真是寫得神采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證法。”
《通鑒》成書不久,其體例后世仿效亦眾,著名的有南宋金履祥作《資治通鑒前編》、南宋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秦緗業的《資治通鑒長編拾補》,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專記宋高宗一朝史事,此書是為續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而作,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宋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人和戰之事。南宋史家袁樞讀《資治通鑒》,因分事立目,共記二百三十九事,另附錄六十六事,鈔輯成書《通鑒紀事本末》,開創“紀事本末體”之先河;朱熹著《資治通鑒綱目》,用意在標榜“正統”、“名教”之思想;王夫之著《讀通鑒論》,清代徐干學的《資治通鑒后編》、畢沅的《續資治通鑒》。王應麟有書《玉海》,書里面有一部《通鑒答問》。伍耀光輯《通鑒論》,前有史事簡介,季亮時輯《司馬溫公通鑒論》,宋晞《司馬光史論》專輯“臣光曰”,最為簡略。歷代研究者不乏人,使其成為一門專門學問,即“通鑒學”。金朝人亦好讀《通鑒》,完顏璹與蔡圭、蕭貢并稱金源一代《通鑒》三大名家。完顏璹“讀《通鑒》至三十馀過”,元好問說他“于書無所不讀,而以《資治通鑒》為專門,馳騁上下千有三百馀年之事,其善惡、是非、得失、成敗,道之如目前,穿貫他書,考證同異,雖老于史學者不加詳也”[51]。
由于《資治通鑒》著重政治軍事方面,所以后世有稱之為“帝王之書”,即使中國帝王制度已不存在,仍有一些人鉆研《資治通鑒》作謀略上研究。如八十年代日本便掀起一片通鑒熱,研究者主要都是借此書作商戰之用。
《資治通鑒》主編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北宋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縣,原字公實,后改君實,原號迂夫,后改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年方20,中進士甲科。宋英宗(趙曙,1032-1067)繼位前任諫議大夫,宋神宗(趙頊,1048年-1085年)熙寧(1068-1077)初拜翰林學士、御史中丞。
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次年,判西京御史臺,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哲宗即位,還朝任職。元豐八年(1085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黨,廢止新法。數月后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作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于主持編寫《資治通鑒》?!顿Y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后,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于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了然。
司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編撰《資治通鑒》,共費時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至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精力盡于此書”。
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鑒》,還有《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鉆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涼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兩人是孔子和孟子)。
在政治觀點方面,司馬光主張法制永遠不變,其政治思想比較保守。他曾說:“先王之法,不可變也”;他認為,象周威烈王命晉大夫魏斯等為諸侯,是棄“先王之禮”,廢“祖宗之法”。與王安石是政敵。
看了“《資治通鑒》的歷史影響”還想看:
1.《舊唐書》歷史簡介及歷史影響
2.資治通鑒讀后感
3.借鑒歷史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