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歌的發展背景
唐朝是一個強大而繁榮的時代。其鼎盛時期,天寶年間,全國人口達8000萬之多。唐朝也是秦漢、隋朝以來,第一個不筑長城的統一王朝。在此背景下,我們去看下唐朝詩歌的發展背景吧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等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編,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
唐詩意境圖隋及初唐是詩歌史上的過渡時期。唐代詩歌達到全面繁榮,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僅《全唐詩》所收,就有詩人2200余家,詩作48900余首。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有五六十個,產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偉大詩人,標志著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高峰。隋代詩歌,齊梁影響根深蒂固,但隋初詩人如盧思道、楊素、薛道衡等,他們的一些較好的邊塞詩,反映了征人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感情,具有某種清新剛健氣息,透露出一點新氣象。形式格律亦有進一步的發展,像盧思道的《從軍行》、薛道衡的《豫章行》,已粗具初唐七言歌行的規模。隋煬帝的《江都宮樂歌》,已接近于唐代的七律。而無名氏的《送別詩》,其聲調韻律,已是很成熟的七言絕句了。
初唐詩壇沉浸在"梁陳宮掖之風"里,宮廷詩人如虞世南、上官儀、楊師道、李義府等,詩風淫靡浮艷。沈佺期、宋之問兩人雖未擺脫齊梁影響,但他們完成了律詩形式的定型,在聲律方面有重要貢獻。被稱為"初唐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積極開拓詩歌的表現領域,從題材內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顯露了新的獨特風貌。繼四杰之后,陳子昂以鮮明的創造革新精神,掃蕩齊梁余風。他提倡"漢魏風骨",以復古為革新。所作《感遇詩》和邊塞詩,內容豐富,剛健樸質,現實性很強,實踐了他的理論主張,開啟了一代新風。
盛唐詩歌發展了各種體裁和形式,風格流派眾多,達到全面繁榮的高潮。除李白、杜甫外,出現了以寫山水田園閑適生活為主的山水田園詩人和以寫邊塞征戍生活為主的邊塞詩人。山水田園詩人如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等,語言清新洗煉,意境深幽秀麗。但思想內容上帶有逃避現實的消極因素。邊塞詩人如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等,把邊塞的奇麗景色與建功立業的英雄壯志結合在一起,氣勢雄偉,情調悲壯,具有奇情異采的藝術魅力。李白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熱愛祖國,同情勞動人民,蔑視權貴,追求自由,表現出對封建社會一切壓迫和羈束毫不調和的叛逆態度。詩作想象奇妙,熱烈奔放,色彩繽紛,飄逸不群,成為屈原之后浪漫主義詩歌的新的高峰。杜甫作為現實主義的"詩圣",關心人民的疾苦,關心祖國的命運,對人民無限同情,對統治階級的罪惡強烈憎恨。其詩作憂國憂民,沉郁頓挫,飽含愛國激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的詩歌對以后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唐大歷前后,元結、顧況等人的詩,繼承了杜甫同情人民、批判現實的精神,詩風質樸,詞意深摯。劉長卿、韋應物主要以山水詩見稱,風格含蓄溫和,清雅洗練,皆自成一家。當時影響較大的"大歷十才子",內容浮淺,實際成就較差。貞元、元和年間,詩壇又出現大活躍的景象。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等倡導"新樂府運動",繼承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而加以發展革新,以批判現實為主旨,寫下大量政治諷喻詩。其他詩人如韓愈、孟郊、柳宗元、劉禹錫、李賀等,在藝術上也有各自創造。其中韓孟一派努力探索詩歌的新形式、新風格,或氣象闊大,或思力深刻,或奇崛險怪,或筆力峭拔;有的有散文傾向,有的流于艱澀怪誕,對宋詩影響很大。賈島以"苦吟"著名,李賀則在語言形象上精思獨造,形成獨特的浪漫主義風格。在元白和韓孟兩派詩人之外,柳宗元的山水詩意境深沉,情致委婉。劉禹錫的《竹枝詞》富有民歌風味,開朗流暢,都有鮮明特色。
晚唐五代詩感傷頹廢的情調和藻飾繁縟的風氣逐漸增濃。杜牧、李商隱的詩憂時憫亂,感嘆身世,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之感。他們的七律和七絕在藝術技巧上有獨特貢獻。皮日休、杜荀鶴、陸龜蒙等人的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末的社會動亂和階級矛盾。五代詩壇冷落,是唐詩的尾聲。
唐詩完成了中國古典詩歌各種形式的創造。古體詩的五言、七言、樂府歌行,近體詩的五律、七律、五絕、七絕、排律,無不齊備。這些形式,上承風騷,下啟詞曲,并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流傳最普遍,影響最深遠的詩體。唐詩的成就空前絕后,成為以后各代詩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