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三部曲》之三《秋》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緊接《春》之后的敘述性長篇小說,下面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激流三部曲》之三《秋》,希望大家喜歡。
故事大概
蕙的靈柩停在廟中已經一年多,她的丈夫忙著續弦,根本沒想到要讓她入土為安。在覺新與覺民的“威脅”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親又將兒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歲,就有了肺病的跡象,父親周伯濤不愿承認兒子有病,卻忙著給他娶了馮家的小姐為妻,兩人感情不錯,但妻子脾氣很大,枚夾在她與長輩間受氣,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兒。
三房的克明在女兒跑后有所悔悟。兩個弟弟卻想賣掉公館分家,兒子又不爭氣,克明在郁悶中丟下懷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頭翠環敬佩覺新為人,三太太決定將她給覺新。
高公館賣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覺新給覺慧與淑英的信中,他寫到各房的情況。四房五房繼續著荒誕的生活,幾個堂弟依然頑劣成性。三房與他們住得很近,保持著親密關系。他自己娶了翠環并將她當作妻子看待,至于覺民與琴,也按他們的意愿舉行了新式婚禮并即將出外工作。
作品鑒賞
重點
在《秋》里,發生了幾件大事,但是都是悲劇,這些悲劇也揭示了高家這個大家庭正在逐步走向滅亡——不僅僅是高家,每一個舊社會的封建大家庭都在漸漸地變得枯竭,不公平的制度使得整個家庭逐漸瓦解。
第一件事,是周家的枚少爺結了婚,新娘是最古板、衛道、殘酷的老頭馮樂山的侄女,又是一個封建社會的包辦婚姻!
第二件大事,是四小姐淑貞跳井自殺。因為五爸克定公然把丫頭收房、鬧小旦、亂花錢,導致五嬸沈氏總是跟克定吵架。但是,每當沈氏沒有地方發泄怒氣的時候,就會打、罵、懲罰自己的親生女兒淑貞。所以,淑貞才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罵之后跳井自殺。這是一聲警鐘,告示世人。
第三件大事,是三爸克明的死亡??嗣饕凰?,整個家里就亂了:賣公館、分家,這些都是四爸克安和五爸克明的主意。這樣一來,一個好端端的家就在老太爺和兄長死后,變得四分五裂。這也是封建大家庭最終的必然結果。每一個人都爾虞我詐,勾心斗角,貪得無厭,笑里藏刀,這樣的家庭,怎么能維持下去。
“沒有一個永久的秋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些都是在激勵我們:不要灰心,不要喪氣,大風大浪之后,必有屬于我們的春天!
可是,很快,才過了不到一年,枚少爺就因為肺病死去,留下一個年輕、有孕的寡婦。這都是因為枚少爺的父親周伯濤明知道自己的兒子肺有問題,卻死活不肯請醫生,最后,害死了自己的兒子,還害了兒媳一生。真荒謬!
評析
在閱讀巴金老人的名著《激流三部曲》之三《秋》時,腦海里總是時不時冒出“天涼好個秋”這五個字。秋天本該是個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碩果累累的季節。可是說心里話,在閱讀過程中,我卻總感覺心里很憋悶,有幾次不得不放下書,走到外面透口氣。
那些陳舊制度和吃人禮教就真的那么可怕嗎?那些道貌岸然的長輩就真的值得去尊敬嗎?魯迅筆下的“舊禮教吃人”真的在《秋》中出現了。丫環倩兒生病了,主人不是去請大夫來救治,而是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滅,最后活活病死。倩兒死后連入土為安的待遇都沒能得到,淪落到一個被席包裹扔落荒外的下場。四小姐淑貞最為可憐,她善良而又懦弱。每次她父母吵架,她都充當她們的出氣筒,無辜地被辱罵和毆打。身邊那么多人同情她,可是面對她可憐的求救,他們只是口頭上的安慰她,許下的諾言卻一直沒有誰真正地去兌現。指望那些兄弟姐妹們來搭救的希望破滅了,無奈之下,她選擇了跳井來結束她年輕的生命。
文章成就和影響
《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輝的形象當然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卻無疑是覺新。對于這個人物,巴金有太多的情感。巴金的大哥堯枚在父母死后,獨立支撐著整個家庭。在給巴金的信中他傾吐出家庭中的種種罪惡,這些素材給了巴金靈感。他決定用大哥"做線索來揭示一個大家庭的衰敗。難得的是,堯枚知道這個想法后,寫信來鼓勵巴金寫作。正當巴金寫完《家》的第六章<做大哥的人>時。訃電來到,堯枚在精神重壓下自殺了。在《秋》里,巴金給了覺新一個幸福的結局。對堯枚來說,也許這是一個最后的安慰吧。
一想起這令人刻骨銘心的悲慘家庭背景,我便忍不住地將他與我們現在的幸福的生活作對比。我們現在個個都住在幾十平方米的住房中,不愁吃喝;上學時有老師同學的關心幫助,放學時有父母在身旁陪伴。我們每天聽到的都是老師、父母的關心,同學的嬉笑語,偶爾也會聽到吵架的聲音,但那是極少的。我們始終生活在和睦的家庭環境和和諧的社會環境中。
我是否應該倍加地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呢?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愿意去高家體驗艱苦生活,去嘗嘗“苦”的滋味,更好地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我有時會想,我如果是覺新,我會怎么做?我如果是覺民,我會怎么做?我如果是覺慧,我又會怎么做?……
我終究不是他們,但是如果我們處在那么一種復雜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中,誰能保證我們不會像他們那樣呢?
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這是千千萬萬個“覺慧”努力拼搏創造出來的,這是非常不簡單的,如果不是他們,我們可能也會像書中的悲劇人物一樣過著悲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