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天寶遺事
《開元天寶遺事》,共2卷,146條,五代王仁裕撰。該書根據社會傳聞,分別記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逸聞遺事,內容以記述奇異物品,傳說事跡為主。其中記唐代宮中七夕、寒食等節日習俗以及豪支、傳書燕等事有一定的社會史料價值。
開元天寶遺事內容簡介
《開元天寶遺事》根據社會傳聞,分2卷,列146個標題,分別記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逸聞遺事,內容以記述奇異物品為多,人物事跡也以傳說為主。其中如記唐代宮中七夕、寒食等節日習俗以及豪支、傳書燕等事有一定的社會史料價值。后世習用的不少成語、典故如滔滔不絕、夢筆生花、解語花、有腳陽春等均出自該書。
此書《郡齋讀書志》袁本卷二下傳記類著錄作四卷,謂:“漢王仁裕撰,仁裕仕蜀至翰林學士.,蜀亡,仁裕至鎬京,采撅民言,得開元天寶遺事一百五十九條。”《宋史》卷一五六藝文志故事類則作一卷(裕字誤“豁”)。今有一卷本、二卷本,《四庫》則為四卷本,但二卷本亦有一百四十六條.,可見只是分卷不同,無大缺佚。《四庫提要》謂:“洪邁《容齋隨筆》則以為托名仁裕,摘其舛謬者四事,……然蘇軾集中有讀《開元天寶遺事》四絕句,司馬光作《通鑒》亦采其中張象指楊國忠為冰山語,則其書實在二人以前,……蓋委巷相傳,語多失實,仁裕采披于遺民之口,不能證以國史,是即其失,必以為依托其名,則事無顯證。”
四庫提要
五代王仁裕撰。仁裕字德輦,天水人。唐末為秦州節度判官,后仕蜀為翰林學士。唐莊宗平蜀, 復以為秦州節度判斷。廢帝時以都官郎中充翰林學士,晉高祖時為諫議大夫。漢高祖時復為翰林學士承旨,遷戶部尚書,罷為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周顯德三年乃卒。事跡具《五代史·雜傳》。晁公武《讀書志》曰:蜀亡,仁裕至鎬京,采摭民言,得《開元天寶遺事》一百五十九條,分為四卷。洪邁《容齋隨筆》則以為托名仁裕,摘其中舛謬者四事:一為姚崇在武后時已為宰相,而云開元初作翰林學士;一為郭元振貶死后十年,張嘉貞乃為宰相,而云元振少時,宰相張嘉貞納為壻;一為張九齡去位十年,楊國忠始得官,而云九齡不肯及其門;一為蘇颋為宰相時,張九齡尚未達,而云九齡覽其文卷,稱為文陳雄師。所駁詰皆為確當。然蘇軾集中有讀《開元天寶遺事》四絕句,司馬光作《通鑒》亦采其中張彖指楊國忠為冰山語,則其書實在二人以前,非《云仙散錄》之流,晚出於南宋者可比。蓋委巷相傳,語多失實,仁裕采摭於遺民之口,不能證以國史,是即其失。必以為依托其名,則事無顯證。劉義慶《世說新語》,劉孝標注往往摘其牴牾,要不以是謂不出義慶手也。故今仍從舊本,題為仁裕撰焉。
作者簡介
王仁裕(880-956),字德輦。其先祖太原人,祖父王義甫任成州軍事判官時,遷居秦州長道縣碑樓川(今 禮縣石橋鄉斬龍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歷事歧王李茂貞、前蜀、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官至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病逝后詔贈太子少師。生于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后周顯德三年(956年)病逝開封寶積坊私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