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軌事典故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韓愈軌事典故,希望對你有用!
韓愈軌事典故之夢吞丹篆
韓愈在年少之時曾有一夢,夢中有一個人和一卷丹篆,自己被迫強行吞下丹篆,旁邊還有一人在拊掌大笑,頓時覺得驚恐不已,隨即便醒來了。
醒后,韓愈只覺胃中似乎猶如有物體噎住一般,而且尚能記上其中一兩字,筆法非凡。之后得緣見到孟郊,總覺得似曾相識,細想之下才驚奇地發現,孟郊就是那個夢中在旁大笑之人。此事在《異人傳》中有記載,在《龍城錄》中的記錄也較為詳細,據說韓愈醒后“筆勢非人間書也。后識孟郊,似與之目熟,思之,乃夢中旁笑者”。
夢事中所講的“丹篆”即為道教咒符之文,常以丹砂書之,筆畫呈云迥篆書。韓愈明確反對佛教信仰,但頗信道教丹藥。至于道教的符咒之文,實際上并無興趣。對于韓愈夢中會出現“丹篆”,可理解為兩點:第一就是韓愈對文學的追求所產生的夢魘,他追求一種與眾不同的書法,筆勢特別,所以便在夢中以人們常見的“丹篆”顯示了出來;第二可能就是在暗喻韓愈等人所提倡的“古文”意趣,“丹篆”正是根據秦漢古文字大篆小篆之形演化而來的。一個文學家和思想家,其行為思想皆可影響其睡夢中的境況,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關于此夢是韓愈在受人矚目之后對人所講述的,所以也不排除有附加成分。而夢中孟郊在旁拊掌而笑,也當屬鼓勵,而非嘲笑。大概是韓愈潛意識中希望有這樣一位朋友,以至于后來見到孟郊,并與其關系密切后,就很自然地把夢中“拊掌而笑”者同密友孟郊聯系起來了。
韓愈軌事典故之誤傳相貌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記載:世人畫韓愈像,臉小且美髯,戴紗帽。這其實是南唐的韓熙載,在北宋時還有當時所畫的韓熙載像保存,題詞非常明確。韓熙載謚號文靖,江南人稱之為韓文公,因此世人便誤以為是韓愈。韓愈身體肥胖而少胡須。此后,韓愈配享孔子,各州縣孔廟所畫的都是韓熙載。后世無法辨別,便一直認為韓熙載的畫像為韓愈。
韓愈軌事典故之風流成性
據記載,韓愈縱欲且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為衰退。他經常服用壯陽藥,古代的壯陽藥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韓愈聽他人建議,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雞,等公雞長大后再食雞肉,使公雞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從而間接獲得硫磺的壯陽功效,可是這樣吃多了還是使他死于此。宋陶谷《清異錄》記載:“昌黎公逾晚年頗親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攪粥飯,啖雞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靈庫’,公間日進一只焉”,但是,“始亦見功,終致絕命”。
韓愈軌事典故之退之投書
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韓愈曾與客人共登華山,到達山巔后,發現四周險峻異常,估計沒有辦法邁步。在驚恐萬分的情況寫下遺書,發狂大哭。華山所在的華陰縣縣令想盡辦法,才將其救下。
后來,有山西百歲老人趙文備游到“韓退之投書處”,有感韓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后人又于旁題刻“蒼龍嶺韓退之大哭詞家趙文備百歲笑韓處”。以后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對一哭一笑,又表現出另一種心態,并做詩云: “華之險,嶺為要。韓老哭,趙老笑,一苦一笑傳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獨立嶺上但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