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成書和后世影響
導讀:袁了凡先生,原名黃,字坤儀,江南吳江人。博學多材,精通河圖、洛書之理數、星命之學、堪輿之道、律呂音樂、數學算術、水利、兵備無不獲有心得,并留有著作甚多。《了凡四訓》即其戒子之文。
《了凡四訓》成書
袁了凡原名袁黃,字坤儀,在考科舉之前由相命之人以皇極數推測其未來功名,結果都一一應驗,因此認為命運不可改變,且命運中他將于53歲壽終,且無子嗣。然之后于1569年遇見云谷禪師,透過云谷禪師教導準提咒與解說命運(數)其實可以改變之后,積極為善助人,因此改變自身的命運,不僅未于53歲壽終,且生下兒子,并于69歲那年寫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正是袁要給兒子的訓示:以多行善積福,使命運可以自主改變。
四篇主題
了凡四訓全冊劃分為四篇,包括以下:
第一篇 立命之學 - 說明人的命運是可靠自己創造,而不是被命數所束縛。
第二篇 改過之法 - 從小的過失起改過,那自然便不會犯下大的過錯。
第三篇 積善之方 - 多做善事幫助別人,善事積多了,命運自然也有所改變。
第四篇 謙德之效 - 與人相處,待人要謙虛,從中學習,自然便有進步。
參考資料
《袁了凡先生略傳》
袁了凡先生,原名黃,字坤儀,江南吳江人。博學多材,精通河圖、洛書之理數、星命之學、堪輿之道、律呂音樂、數學算術、水利、兵備無不獲有心得,并留有著作甚多。《了凡四訓》即其戒子之文。
明朝隆慶四年為舉人,萬歷十四年中進士。歷任寶坻、兵部職方司主事、軍前參贊、督兵等職。享年七十四歲。明熹宗追贈“尚寶司少卿”。
《了凡四訓》的后世影響:
明朝袁了凡進士原著,民初黃智海先生演述,了凡弘法學會整理。
了凡四訓這本書,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
但是了凡四訓的原著,是用文言文寫的;對現代人而言,閱讀起來比較吃力,而且不太容易懂,民國初年的黃智海先生,為了使這本書能讓大家受益,所以用白話文不厭其煩詳盡的注解,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功德無量;黃先生的白話注解在民間流傳很廣,它的優點是內容豐富詳盡,缺點則或許是過于繁瑣些;而現代人比較缺乏耐心,可能會因此而影響讀這本書的興趣,以致在有形無形中,使這本好書的影響力減弱,實在很可惜!
根據所整理的「了凡四訓白話解釋精簡本」,錄制成「了凡四訓有聲書」。
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內涵深刻,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盡現真善美中華文化。所以數百年來歷久不衰,為各界人士欣然傳誦。時至今日?仍然是膾炙人口、滋育身心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