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詩》的后世影響
引言:《千家詩》是中國舊時帶有啟蒙性質的詩歌選本。因為它所選的詩歌大多是唐宋時期的名家名篇,易學好懂,題材多樣:山水田園、贈友送別、思鄉懷人、吊古傷今、詠物題畫、侍宴應制等,較為廣泛地反映了唐宋時代的社會現實,所以在民間流傳非常廣泛,影響也非常深遠。《千家詩》名為千家,實際只有122家。唐65家,宋52家,五代1家,明2家,無名氏作者2家。其中選詩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
《千家詩》是南宋謝枋得和明代王相所編的兒童啟蒙書。
南宋謝枋得選七言律詩輯為《重定千家詩》,明代王相又輯為《五言千家詩》,收五言絕句和五言律詩各四十來首,以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起始。《千家詩》所收集的多數是唐宋詩人的名篇,明清兩朝的《千家詩》選詩已按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等編排。
千家詩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曹寅刊行《楝亭十二種》,收《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十二卷,題為“后村先生編集”(即劉克莊),分時令、節候、氣候、晝夜、百花、竹木、天文、地理、宮室、器用、音樂、禽獸、昆蟲、人品等14類。阮元亦肯定為劉克莊編[1]。清朝時又有《國朝千家詩》、《續千家詩》,專收清人作品,民國時有《醒世千家詩》。
《千家詩》的后世影響:
現代人常常提到的蒙學讀物是“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其中,《千家詩》是明清兩朝流傳極廣、影響深遠的兒童普及讀物。它從一開始就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而“千家詩”這個書名更是廣被采用,例如清代有《國朝千家詩》、《續千家詩》,民國間有《醒世千家詩》,當代又出現《官廳湖畔千家詩》、《嶺南千家詩》、《當代江蘇千家詩》、《五朝千家詩》、《少兒現代千家詩》、《中國現代千家詩》、《中日友好千家詩》、《外國千家詩》等,不一而足,蔚為大觀,足見“千家詩”的影響。
《千家詩》的作者介紹:
謝枋得(1226~1289),字君直,號疊山,別號依齋,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信州弋陽(今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人。擔任六部侍郎,聰明過人,文章奇絕;學通“六經”,淹貫百家,帶領義軍在江東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國,作品收錄在《疊山集》。
王相 字晉升。江西臨川人。 清朝學者。
序言: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有許多優秀的詩歌選本,但流傳最廣的當推這本小小的《千家詩》。在我國,六十歲以上的讀書人,兒時沒有讀過《千家詩》的恐怕很少很少。近些年來,也許是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也許是學生的學習壓力太大,家長們很少引導孩子們去讀“閑書”了,《千家詩》作為一本古人所選的書,更被許多家長列為“閑書”中的“閑書”。他們認為,自己小孩子今后反正不會去當詩人,學古詩。
其實,讀《千家詩》并不是為了讓孩子去當詩人,學古詩。讀《千家詩》,首先是培養孩子對美的感覺和領悟,而且是典型的中國美。這里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雄渾,也有“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的靜穆;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悠遠,也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明凈……浸潤在這樣的意境中,可以激起孩子多少美好的向往,可以引發孩子多少豐富的感受啊!讀《千家詩》,還是為了幫助孩子認識和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千家詩》中所收的作品,大部分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風格多樣。 --此文字指本書的不再付印或絕版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