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簡介和文化影響
《西廂記》是在中國流傳很廣,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最早取材于唐代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會真記》(又名《鶯鶯傳》),后被元代王實甫改編為雜劇(此前有宋人趙令畤以此題材作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金人董解元作《西廂記諸宮調》,然影響力均遠不如雜劇《西廂記》),被稱為“元雜劇的壓卷之作”,對中國的語言、文化等各個方面皆頗有影響。
《西廂記》簡介
西廂記的故事題材最早來自唐代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會真記》(又名《鶯鶯傳》),描寫他自己“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講述他在“有僧舍曰普救寺”中,和一美麗女子“天之所命尤物”名“鶯鶯”邂逅,但“始亂之,終棄之”,認為自己“善補過”,“智者不為,為之者不惑”。
《西廂記》
唐代以后,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令許多人感到遺憾和不滿,斥責張生為“薄情年少如飛絮”。逐漸在民間流傳并將結局改變,宋代有趙令畤所作商調蝶戀花鼓子詞,其情節基本同于《鶯鶯傳》,但對張生的態度變為譴責。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入侵和漢族同化,封建禮法觀念在普通人民中間逐漸淡化,金代出現了董解元(良)(一說為董瑯)所寫的《西廂記諸宮調》,諸宮調是當時的一種說唱藝術,類似現代的評彈,用琵琶和箏伴奏,邊說邊唱。這本《西廂記》將內容大為增加,加入許多人物和場景,最后結局改為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求助于白馬,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時王實甫基本根據這部諸宮調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但將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這部劇本作者說法不一,有人說是關漢卿所作,也有人說是關作王續,或王作關續,王作無名氏續,但認為是王實甫所作的說法比較公認。
王實甫原作使用北曲,也稱為《北西廂》。李景云有傳奇戲曲《崔鶯鶯西廂記》,已失傳。崔時佩、李日華著有《南西廂記》,人物情節與《北西廂》相同,曲文亦多沿襲王實甫《西廂記》。陸采對李日華《南西廂記》不滿意,重編《北西廂》為《南西廂曲》。
《西廂記》的文化影響
《西廂記》劇本完成后,迅速流行,幾乎中國所有幾百個劇種都以其為原本上演過這部戲,以后的許多著作都提過這部劇本,《紅樓夢》中的主人公賈寶玉和林黛玉都引用過這部劇本中的原詞“銀樣镴槍頭”,“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鴛帳,怎舍得疊被鋪床”等,但都表現出是市間流傳,大家公子不允許讀的態度。《西廂記》中許多人物都是民間耳熟能詳的,“紅娘”更成為漢語語言中“媒人”的代名詞,甚至成功的中介都被稱為“紅娘”。以后有許多故事和劇本受其影響,開始表現基于愛情,沖破“門當戶對”的封建禮教觀念的美滿婚姻或悲劇,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天仙配》《寶蓮燈》等。《西廂記》可以說是首開先河,在世界上是第一部表現純愛情的長篇作品,藝術成就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