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歷史特色及文化影響
引言:《三國演義》原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中國一本長篇歷史小說,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
小說以東漢末年為歷史背景,以劉關張三兄弟、諸葛亮、東漢、曹魏、蜀漢及孫吳此6大路線為中心,講述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至魏、蜀漢、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為終結。小說通篇精巧敘述謀略,盡管與史實多有出入,仍然被譽為“中國謀略全書”。
《三國演義》的歷史特色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態度上,尊劉反曹鄙吳是民間的主要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著人民對漢室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盡管這些舊有觀點已不容于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國演義時,把明代流傳下來的版本中不實譏望、怪力亂神之處刪除勘正。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稱:“因為三國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于作小說。而且三國時底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
《三國演義》
而書中亦刻畫了近二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則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為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當中的戰爭,手法多樣,讀者往往感到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被認為是波瀾起伏、跌宕跳躍,使人讀來驚心動魄,將史書上所沒有的情節描寫得十分細致。不過,前3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寫了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場。
由于《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范圍、影響程度,都可謂是中國古代歷史小說中獨一無二的,這就造成了普通民眾,甚至一部分專家學者對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也就是小說所描述的歷史時期的概況、事件、人物缺乏正確的常識,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說《三國演義》的內容在國人心目中已經占據了真實歷史的地位,這種現象在近來的電影、文學作品中都有所反應。民間也一直對這類現象有不少爭論。
非凡的敘事才能,全景式的戰爭描寫,特征化性格的藝術典型,淺近的文言,構成了《三國演義》的主要特色。
《三國演義》的文化影響
《三國演義》和三國時期故事傳說對東亞文化形成了深遠的影響。最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流傳民間,李商隱有《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據《東京夢華錄》載,北宋已出現“說三分”的專家霍四究。北宋民間說三國故事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傾向,蘇東坡的《東坡志林》說:“涂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中國古代有關三國的詩詞歌賦就不勝枚舉,以三國故事為內容的評書、戲劇和其他口頭文學作品層出不窮。而且這些作品和《三國演義》的相互借鑒,傳承形成了獨特的類文化群。直到今日的各類三國故事劇集、漫畫、書籍還是經久不衰。《三國演義》及三國故事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至今仍隨處可見,在人們處于競爭環境或奮斗階段,可能會以三國的場景,人物關系作為考量。其間的褒貶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但無論褒貶的結論如何,人們對三國中人文精神的認可已經根深蒂固,難說會有較大改觀。
現時不論是東方或西方的機構,有不少都以《三國演義》的故事教訓來做商業政策。例如,香港的馮兩努就出版了一輯十多本的《三國啟示錄》,指導商家如何把《三國演義》的策略運用于商場上,以及日本松下的創辦人松下幸之助也是運用三國演義的內容運用于商場和員工教育訊練上。
個別的講,在有些與《三國演義》故事相關的地區或族群中,三國文化的烙印更是明顯,如諸葛姓氏,川陜地區等。
中國自古流傳有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指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會整天想打架,思想上變壞;而老年人不應該讀三國,因為其中人物善于用計使詐,處心積慮、勾心斗角,作為應該“知天命”的老人應該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著算計別人,對自己身心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