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繡的歷史起源
京繡又稱宮繡,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刺繡工藝,以北京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明清時期開始大為興盛,多用于宮廷裝飾、服飾,用料講究、技術精湛、格調風雅,民間高檔的宮繡大都與皇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創造力的結晶。
京繡起源
"京繡",又名"宮廷繡"或"宮繡",其歷史可追溯到唐代。《 契丹國志》中記載 ,當時的 燕京"錦繡組綺、精絕天下",而"宮廷繡"就是因遼在燕京設立繡院而誕生的,主要是為供奉宮廷、帝王、侯爵服飾之用。明代以后,"宮廷繡"的針法、技藝、用工、用料、紋樣圖式等特點更加鮮明,刺繡人員日趨擴大。到了清代"宮廷繡"更為興旺,特別是光緒年間更是名揚海內外,被譽為"宮繡"。在清代,由于"宮繡"藝術的影響不斷擴大,京城民間亦紛紛效仿。清末期北京涌現了許多家"繡坊",傳承了"宮廷繡"的一些特點和針法,使得圖案內容更加民俗化、與生活更加貼近,后人皆稱為"京繡",并列為清代四小名繡之首(京繡、 魯繡、 汴繡、 甌繡)。
始建于隋 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的古易州,迄今已有1400余年歷史,境內山川俊秀、人杰地靈、星羅其布著 燕下都遺址、招賢 黃金臺、 紫荊關長城,清皇家陵園更有歷代皇家專寵的“京繡”,為易州大地一顆璀璨的明珠,京繡純手工繡制,歷代相傳發展至今籍千年歷史低蘊,推出京繡之精品系列。該系列“集天地之靈氣,匯日月之精華,在原手工制作的基礎上,工藝更臻精湛,流程更趨復雜,融歷史與現代與一體,具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京繡的最大特點是繡線配色鮮艷,其色彩與瓷器中的粉彩、琺瑯色相近. 京繡以雅潔、精細、圖案秀麗、針法靈活、繡工精巧、形象逼真為主要特征。京繡的用料非常考究,其選料精當貴重,豪華富麗,不惜工本。京繡以在絲綢上織繡為其獨到之處。代表性的京繡作品中,一針一線都滲透出帝王親貴的傾天權勢。
京繡特點
由于宮廷藝術審美的標準和規范,在宮廷繡品中無論服飾紋樣,還是佩物小品,都充分體現了構圖滿而 不滯、造型端莊穩重、設色典雅、雍容高貴的皇家氣派和尊嚴。所有意象物體在造型上絕無取巧、媚俗和率意的傾向,這一點和漢族民間繡品所體現的文人意趣、商賈艷俗、鄉土稚美的風格有本質的不同。
"京繡"以材質華貴而著稱,一般選用最好的綢緞為面料,而繡線除了以蠶絲所制成的絨線外,還以黃金、白銀錘箔,捻成金、銀線大量使用于服飾繡品中。其手法先用金銀線盤成花紋,然后用色線秀固在紡織平面上,這種用金銀線繡出的龍、鳳等圖案又叫"盤金",在中國繡品中獨一無二,盡顯皇族氣派,充分體現了富貴精美的宮廷審美藝術。
圖案
"宮繡"嚴格遵循圖必有意、紋必吉祥的宗旨。據記載,這一宗旨最早見于公元前21世紀的舜禹時代,也就是《尚書·虞書》所說的關于舜命禹制作典章服的故事,確立了天子服飾十二章,歷代沿承直至清末。
這十二章是由十二種圖案組成,每種圖案以象征的手法表現著對理想的肯定,如 日、月、星辰(胸臨)、山(鎮定)、龍(變化)、華蟲(文彩)、虎尊與獸尊(忠孝)、水藻(潔凈)、火(光明)、粉米(養民)等,都是對生活中各種事物的概括、寄托著設計者希冀抽象概念得以準確表現的愿望。
寓意
京繡飄帶
這種象征的手法與選題均代表了古代刺繡紋樣的創作思想,而"宮廷繡"則始終在貫徹這項原則,歷代傳承并不 斷完善。從刺繡工藝的角度反映帝王、 統治者的意愿,全部用象征性的表達方法,將祈福納祥、驅惡避邪的觀念通過諧音、會意、借代、比喻等方法,含蓄地以圖案形式和技藝高超的針法體現的槽美的刺繡紋樣,充分反映了吉祥圖案在傳統藝術品中的重要性。
"宮廷繡"圖案的寓意不僅是祈福納祥,同時也是穿用者身份、社會地位的標識。特別是在清代,《 大清會典》對帝、后、皇子、貝勒、大臣穿著使用的服裝圖案紋樣、用色都有明確具體的規范。
" 五爪金龍"是皇室專用,其他大臣在服裝、飾品上則不可使用,只可穿著四爪龍形的吉服、蟒袍,其他輔助紋樣與龍袍相比也簡化遜色多了。而文武官員們的品級要以補服上胸前、后背兩片刺繡圖案來區分。王爺、貝勒為圓補,文武官員為方補。文官的圖案是各種飛禽,代表文采,武官以圖案為不同的走獸,象征威猛、強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