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的起源
梅花拳亦稱梅花樁、梅拳,漢族傳統(tǒng)武術拳種之一。為演練方便,在地面演練較為廣泛,稱為落地干枝梅花樁。梅花拳于明末、清乾隆年間流傳較廣。
關于梅花拳的起源,典籍文獻沒有記載,民間有大致有三種傳說:第一種觀點,梅花拳起源于西周;第二種觀點,梅花拳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說是由著名軍事家孫子所編,所以又稱“武子梅花拳”。西周之說,毫無疑問,肯定是民間人士自己對歷史的引申。所謂武子拳,事實上是父子拳的諧音,因為在梅花拳內(nèi)部,向來有父子拳之說,所以由父子拳諧音為武子拳,進而再推演到孫子,這一說法也是不可靠的。第三種觀點,認為梅花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梅花拳內(nèi)部有一個抄卷,上面寫著“落地梅花世間稀,明末清初始建成”,從這一觀點來講,我們覺得明末清初的這個說法是比較可靠的。因為作為套路的出現(xiàn),文獻記載中始見于宋代,而拳種的形成相對要晚,從現(xiàn)有的材料看,要到明中期才陸續(xù)出現(xiàn)在史料中,因此梅花拳的發(fā)展離不開中國武術發(fā)展的基本潮流,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梅花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比較符合中國武術發(fā)展的基本概況的。
關于梅花拳始祖的傳說,梅花拳的創(chuàng)始人是誰,在梅花拳內(nèi)部經(jīng)卷中稱是“收元老祖”,有的文獻中說是古佛。在梅花拳內(nèi)部的一份材料中,這份材料叫《周氏家譜》,稱它的一世是“法王老祖”。這個記載為我們了解梅花拳和東大成教的關系提供了一條重要的信息源,法王老祖是誰?有的學者說,是如來佛。當然,法王一詞最早是佛家用語,但是法王老祖被民間教門吸收以后,就成為民間教門教首的封號。大家知道,明嘉靖年間東大乘教教主王森,就自稱“法王十佛”,而且梅花拳中有關法王老祖的記載,在別的內(nèi)部抄卷中也可見到。就是在現(xiàn)在的民間調(diào)查中也時有反映。
梅花一詞的出現(xiàn)與大乘教后來演變?yōu)榈?ldquo;圓頓教”有關系,在清初順治九年、順治十六年的兩份民間經(jīng)卷中看到,該教也是指大乘元頓教,其中提到該教的三宗九派十八支,均以紅梅為記,這里面的紅梅和梅花拳的梅花有什么聯(lián)系?目前還沒有具體資料可以說明,我們不便妄猜,但很清楚的是這里面提到了九干十八支,梅花拳為什么叫梅花?有人認為梅花拳是以干支五式而命名的,干支這個提法事實上也出自于民間教門,稱“九干十八支”。所以說,從這條材料看,梅花拳與民間教門的淵源關系也寫得非常清楚。
梅花拳組織內(nèi)部分為文場和武場,這一組織特征在其他拳種中是罕見的,什么叫文武場?在史料中文武場又記作內(nèi)功和外功,或者“文掌門”、“武掌門”,文武場的形式從史料上始于乾隆年間的清水教(音),當時清水教的教主王文就是憑借著文武場發(fā)動了一次起義,盡管起義被鎮(zhèn)壓了下去,但這種組織形式對當時的民間教門和拳會組織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這種文武場,到今天的梅花拳中還保存著。
發(fā)展背景
當年有“南沱俠“之稱的韓其昌在北京大學公開傳授梅花拳,后有燕子杰拜師學藝,而后西藏氣象局工作18載,一次次面對困難憑借梅花樁武術化險為夷成就傳奇。后來調(diào)任山東大學數(shù)學系從事教學,教學之余在高校以社團形式對梅花樁開始了傳播活動。燕子杰結合高校大學生學業(yè)緊張,體質下降的問題對梅花樁進行了以小架梅花樁為基礎的”直指人心,以武治心“地大膽改革,如增加”撒放“、”蜻蜓點水“,”多人找門“等新練法。從此梅花樁有以山東大學為中心, 逐步發(fā)展到山東師范大學,濟南大學,長清大學城山東交通學院等十幾所大學,形成了全濟南大多數(shù)本科高校都有梅花樁社團的大好局面。隨著半個世紀時間的發(fā)展梅花樁已經(jīng)走出了濟南高校,走向威海,青島,煙臺,臨沂,上海,南京,廣州,杭州,福州,桂林,四川,南寧等各大高校。形成了全國大學相互學習交流的大平臺。
新特點
因高校梅花樁是以社團形式傳播,呈現(xiàn)了很多新特點,平日除每日堅持訓練,每周集訓,寒暑假集訓,聽燕子杰老師講課外,更有豐富精彩的活動,如節(jié)假日集體出游、與外校的聯(lián)誼,學校活動演出等等,在習得好功夫的同時結識了很多朋友鍛煉社交能力。主要由以下幾個特點:
(1)一個真正意義上全國范圍性質的大學生社團,一個在全國范圍內(nèi)都可以親如兄弟姐妹的社團。全國各地梅花樁都是兄弟姐妹,幾乎一線城市大學都有梅花樁,我們有“天下梅花是一家”的宗旨,見了面只要拉拉架子,聊聊文理,展示一下,確認后我們都是一家人。大家有共同目標,相互扶持。社團之所以能夠在全國散播,凝聚著老師和各位師兄的心血,他們畢業(yè)后把梅花樁帶向工作學習的地方。
(2)一個可以真正意義上四年都可以堅持學習甚至畢業(yè)都可以繼續(xù)練習的社團。一般大學社團空洞無物,空有虛職位,舉辦活動大多形式,學生收獲不大,靠榮譽提高大家積極性,目的性利益性強,人才流失嚴重且大二除了會長部長基本退了。主要是內(nèi)涵性差,本質上的生命力決定生存。梅花樁大家完全出于興趣,基本靠自覺興趣,不強求,學習之余習練武術,文武雙修,修身養(yǎng)性,幾乎每天下午都會至少訓練一個半小時,有一個家,感情在這里,汗水在這里,所以只要喜歡緊跟老師思想保持上進精神,在社團待四年不是問題。
(3)一個集武術與佛家道儒三家而融合在一起的傳統(tǒng)武術社團。我們不僅僅學習武術,而且學習儒家積極入世,'為天地立命,為今世開太平”胸襟禮儀,也有道家修身,超脫無為的追求,更有佛家明心見性,禪武合一的目標追求。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梅花拳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梅花拳的“以武治心”是增強大腦靈性、開發(fā)智慧的最好方式,年青人在大學里接受了梅花樁武功的訓練后,不僅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具有一定的自衛(wèi)技擊本領,更重要的是他們反應機敏、頭腦聰明、具有堅強的心理素質和優(yōu)良的道德修養(yǎng)。
(4)一個產(chǎn)生于社團但超越社團的學生組織。梅花拳是一支特殊的傳統(tǒng)文化,也是一門訓練大腦靈性開發(fā)智慧的科學。它掌握在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群體中,其發(fā)展方向也是不同的。以山東省梅花拳研究會所屬的代表隊為例,30人中全部是大專以上的學歷,94%以上的本科,碩士7人,博士5人,教授3人。所以畢業(yè)后大多數(shù)高校弟子都可以繼續(xù)訓練、研究。并且在自己各自領域,崗位上做出自己的貢獻,真正的實現(xiàn)文武雙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