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與佛教起源地
引言:佛教的教義是一個相當龐大、精細的唯心主義體系,后來由于不斷的傳播,發展成為許許多多不同的流派,教義就顯得更為雜亂了。
佛教起源與佛教起源地
“巴利語經典系佛教”。約在公元3至6世紀,佛教由印度或斯里蘭卡傳入緬甸,再從緬甸傳入西雙版納
佛教起源與佛教起源地于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后分化為大乘、小乘兩派。小乘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稱。
佛教傳入之初稱“擺壩派”,沒有被傣族群眾 接受。后傳入的一派稱“擺孫派”,即被群眾所接受,
成為普及派。由于佛教宣揚的消極、忍耐、調和、輪回、因果報應等有利于維護傣族封建領主的統治,
受到統治者的贊揚、擁護并極力推廣,所以成為傣族、布朗族信奉的宗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義有四締五蘊、十二因緣、三法印、輪回、業報。其經典總稱三藏:
一、《經藏》,傣語“蘇點大比打嘎”;
二、《律藏》,傣語“維乃壓比打嘎”;
三、《論藏》,傣語“阿皮坦瑪比打嘎”。另外還有許多藏外典籍。南傳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侶、信徒嚴格遵守十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說謊(不記前仇)、不酗酒、過午不食、不觀聽歌舞、不戴花不抹香水、
不坐高處、不積蓄金銀財寶。
西雙版納的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寺、布薩堂(戒堂)、佛塔三大建筑,特別是佛寺和佛塔遍
布傣族、布朗族居住的村村寨寨,其中不乏國內外有名的精品,成為西雙版納的一大景觀。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佛事活動和佛教節日名目繁多,主要有如下9項:
1、傣歷6月份的浴佛節,就是傣歷新年,外地人稱“潑水節”。
2、“毫瓦薩”(傣歷9月15日)和“臥瓦薩”(傣歷12月15日),
即“關門節”和“開門節”。整整3個月為凈居齋戒期。
3、賧,即布施。是信眾對寺僧的捐獻活動。節日繁多,一年內至少賧7次以上。
4、“毫干”,即禁忌日,時間在傣歷2月份。
5、“播帕”,即升和尚。
6、“痕帕洼”,即祭佛山。
7、“松桑卡”,時間傣歷 5月15日,為比丘集結日。
8、“播董”,即豎旗桿。
9、“機光羅”,即燒白柴堆,祝賀帕召
升天。傣族、布朗族的每個男子到七八歲左右,都要到佛寺當一段時間和尚,才有結婚、
成家立業的權利和義務,否則,被人瞧不起。當和尚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則終身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