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理解
編者按: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理解:中央集權包括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兩方面的內容,專制主義是與民主政體相對的概念,指皇帝權力集中和決策方式獨裁, 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指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嚴格控制。這一制度的核心是權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者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者是秦始皇嬴政。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理解:建立原因
1.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這一制度出現的是由封建經濟基礎決定的。
2.封建地主階級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對遼闊的疆域實行有效的統治,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理解:建立措施
1.政治方面:立皇權,建官制,設郡縣,頒秦律等。
2.經濟方面:在全國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修馳道等。
3.文化方面:統一文字,焚書坑儒,以法為教,嚴禁私學等。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理解:主要內容
1.皇帝制度。其三大特征是:皇帝獨尊、皇位世襲和皇權至上。
2.中央官制,即三公九卿制。三公即(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輔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2)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吏;(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于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掌管圖書秘籍,同時監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書;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設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和教化,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4)廷尉,掌管司法審判和首都警衛;(5)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6)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7)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8)少府,掌管皇家財政和官府手工業;(9)太仆,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3.在地方全面推行郡縣制,郡有郡守,縣有縣令,均由皇帝任命。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理解:特點
1.權力高度集中,皇權至高無上,地方無條件服從中央,中央無條件服從皇帝。.
2.君主專制是主要特點,帶有濃厚的人治色彩。
3.中央與地方割據勢力之間、中央內部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是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兩對基本矛盾,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主要圍繞這兩對矛盾展開。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理解:影響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具有雙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會早期和中期其積極作用是主要方面;在封建社會社會后期,其消極作用逐漸增大。具體表現在:
1.積極影響:
(1)秦朝國力日益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中國成為當時的世界大國。
(2)促進了中國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2.消極影響:
(1)封建專制統治的強化,極易形成暴政,激化秦朝的階級矛盾,秦短命而亡。
(3)長期的專制統治,形成人治傳統,民主政治無從發展,派生了龐大的官僚隊伍,極易出現政治腐敗。
(2)封建社會后期束縛了生產力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阻礙了科技文化發展,阻礙了社會進步,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