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小車動力是什么
諸葛亮在五丈原坐的小車究竟拿什么做動力的?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諸葛亮的小車動力是什么,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諸葛亮的小車動力是什么: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的這句詞讓讀者腦海里不禁浮想出三國赤壁之戰的壯闊悲烈的場面,諸葛亮坐著四輪小車,手中拿著鵝毛羽扇,呼風喚雨,智慧無窮。
那諸葛亮為何要拿毛羽扇坐四輪車呢?
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有一番外貌描述,說他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除此之外,小說還在別的章節中提到:諸葛亮執掌劉備軍隊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輛四輪小車。
《三國演義》的這種描述對后世的影響非常大。今天我們看到的諸葛亮形象幾乎都來源于此。然而,生活在明代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距離三國時期已有1000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據呢?
晉朝的裴啟在他所寫的一本名叫《語林》的書中,記載了諸葛亮外貌。書中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時,司馬懿曾經派人偷偷地觀察過諸葛亮。那人報告說,諸葛亮坐一輛未加裝飾的小車,頭戴葛布做的頭巾,手持白羽扇,指揮三軍。司馬懿聽后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真名士也!”這是魏晉南北朝的文獻中對諸葛亮外貌特征惟一的記載。它可能就是羅貫中塑造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據。
據學者研究,在東漢末年和魏晉時期,名士們非常盛行戴各種各樣的頭巾。所以,說諸葛亮頭戴葛巾、綸巾應該都沒有錯。
羽扇是用鳥的羽毛做的扇子。東漢末年盛行于江東,除了諸葛亮之外,當時,手里整天拿著扇子的名士也不少。
鶴氅原本是一種用白鶴等鳥的羽毛制作的、價格昂貴的外套。后來泛指那些衣袖寬大、穿著飄逸的外套。這種服飾在魏晉時期確實非常流行。
至于四輪車,則是羅貫中的藝術加工。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五丈原坐的小車,是一種由一匹馬拉的兩輪車,而不是《三國演義》中讓人推著走的四輪車。
五丈原簡介:
五丈原為何名為“五丈”,其說法有三;一說此原前闊后狹,最狹處僅五丈;二說秦二世西巡至此時,原頭曾刮起五丈塵柱大風;三說原高五十余丈,原稱五十丈原,口口相傳,簡成了五丈原。五丈原主要勝跡是諸葛廟(武侯祠),廟內有匾額、題詞、碑記、碑刻、壁畫、塑像等。廟外有遺跡如“豁落城”、“諸葛鍋”、“棋盤山”、“諸葛泉”、“諸葛田”、“盤盤道”、“魏延城”、“古葫蘆峪遺址”石碑等。
五丈原為三國時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后已的古戰場。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五丈原鎮(2011年區劃調整,五丈原鎮并入蔡家坡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隔渭河對陣,后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于世。
五丈原 位于棋盤山北麓,南連秦嶺淺山,東、西、北三面均為懸崖陡坡,沿山寬0.5公里,北部寬1公里,南北長2.5公里,原面呈“琵琶”形,向北傾斜。土層厚,質地中壤,肥力高,地下水資源差,曾有“有女不嫁五丈原,吃水還比吃油難”的說法。1958年引石頭河水上五丈原,開創了良好的灌溉條件。含五丈原鎮的五丈原,曹家鄉的原新兩個村委會轄區。北端有聞名全國的諸葛武侯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