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歷史記憶的方法
很多同學說,那么多歷史知識,我記不住,怎么辦呀。或是記了,很快就忘了,怎么辦呀。其實遺忘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困惑,沒有遺忘的記憶是不符合記憶規律的。在此我給大家推薦兩種歷史記憶的方法:
歷史記憶的方法(一)“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即把一些繁雜的內容進行概括、濃縮,提煉成幾個要點,使學生能提綱挈領地掌握其重點。而在需要的時候將要點擴展,又能呈現出歷史內容的原貌。比如,我們記憶《北京條約》的內容的時候只記“天”“天”“去”“賠”“九”;在記憶辛亥革命的意義時,我們記住“反封”“反帝”“發展資本主義”“國際意義”這樣我們答題的時候只要把記憶的這幾個字擴展開來就行了。
所以,我們在記憶歷史時,就要找出這一句或這一段的要點(關鍵的幾個字)來記憶這里的知識,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歷史記憶的方法(二)理解記憶
歷史學習中,理解的作用最為重要,如果說記憶是基礎,那么,理解就是核心。第一,“理解”居于承前啟后的地位。前承“記憶”,理解是建立在記憶基礎之上的,同時它對記憶又有反作用,沒有理解的記憶是無效記憶。后啟“應用”,歷史知識的應用是建立在理解基礎之上的,沒有理解的知識是無法應用的。況且,轉換、推斷本身就已涉及到了應用層次。第二,有些題中超過“理解”能力層次的試題依然不多。有些試題大家之所以不會,不是因為超出課本范圍,而是由于這些題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對隱性知識的挖掘,而考生往往對隱性知識及其深淺度的挖掘感到非常棘手,實際上對歷史知識的把握如果能達到理解的層次,即對歷史知識能夠解釋、轉換和推斷,隱性知識的挖掘也就到位了。
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有微觀具體知識的理解,還有宏觀歷史發展線索的理解。
我今天要講的是復習時的理解。即宏觀歷史發展線索的理解。
告訴大家一個方法──編織歷史知識網絡。也可以說是拉線索,拉各種各樣的線索。
編織歷史知識網絡,就是要把一年學到的歷史知識有機地串起來,形成歷史發展線索。在這過程中,將學會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實現對它們的掌握。比如,五次思想解放運動。
在編織歷史知識網絡的同時,還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要將知識內容序號化、要點化。對細碎的歷史知識進行刪繁就簡。
還有很多同學詢問是否需要記憶時間,時間對于歷史,就象解析幾何的坐標一樣,坐標定不下來,就無法計算,時間不知道,就無法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正確的認識,時間是構成歷史的重要因素,因此,學習歷史離不開時間。
很多同學說,教科書上的時間太多了,我記不住,怎么辦?告訴大家,時間有微觀的時間,即具體時間,比如2005年4月14日,提供給人們的是一個相對比較短的時間段,我們可以稱之為時間點。而另一個則是宏觀的時間,又叫模糊時間,比如,解放戰爭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等等,這些句子中的“時期”、“以后”常常提供給人們的是一個相對比較長的時間段。
在高中歷史會考中,具體時間,是有標志性的,具有轉折意義的時間。這些時間是高中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以后,應知應會的內容。比如:1840年~1842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1919年5月4日五四愛國運動爆發、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等等,這些具體時間,必須掌握。
最后,希望大家結合我所說的方法來復習,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