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文化是怎樣的
在晉代,邊疆民族進入中原,經過民族交會,同化于華夏族之中,游牧民族帶來的草原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中原漢人南下,促進了南方特別是江南的大發展。族群大遷徙及文化交融造成南北文化分野,黃河流域由原來的中原而淪為北方,和以江南為重心的南方相對而稱。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晉朝文化是怎樣的?
晉朝文化:地理
至遲在西周初年已有地圖。《尚書·洛誥》載周公經營洛邑,制洛邑圖獻給周成王。戰國時制圖術又有進步,《管子·地圖篇》說地圖要具備地形、距離、經濟等條件。西晉朝廷所藏,只有漢朝輿圖及括地諸雜圖。這種地圖都只有粗形,極不精審。二七一年,裴秀創制《禹貢地域圖》十八篇。結束了以前制地圖的原始狀態。裴秀在《序文》里指出制圖要有六體:(一)分率(計里畫方,每方百里或五十里);(二)準望(辨正方位);(三)道里(某地至某地若干里);(四)高下(高山平地,地勢有高下);(五)方邪(方謂道路如矩之鉤,邪謂道路如弓之弦,遠近不同);(六)迂直(迂謂道路曲折,直謂道路徑直,遠近不同)。裴秀創造性的理論,改進了制圖法,確是一個重大的貢獻。唐歐陽詢《北堂書鈔》及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都說裴秀又作《地形方丈圖》。《禹貢地域圖》是歷代地理沿革圖,《地形方丈圖》則是西晉輿地圖。《北堂書鈔》說《方丈圖》“以一分為十里,一寸為百里,備載名山都邑,王者可以不下堂而知四方”。裴秀圖雖失傳,他的六體論卻為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晉朝文化:博物
西晉統一,影響到各個方面,士人博學也是其中之一 。左思《三都賦》、張華《博物志》都是聞見甚廣,取材宏富。不過《三都賦》限于文體,《博物志》多載怪異,總不及郭璞《爾雅注》的廣博而切實。《爾雅》十九篇,是儒生多年積累而成的一部字典,自訓詁以至魚鳥獸畜,幾乎包括當時所有的知識。郭璞作注,簡括確切,不知道的就說“未詳”,避免注家強不知以為知的陋習。后儒雖多所補正,終不能超出郭注的范圍。郭璞又注《穆天子傳》、《山海經》及《楚辭》(《楚辭注》亡佚)。在《山海經注》中發凡說“凡言怪者,皆謂貌狀倔奇不常也”。
晉元帝留妖人任谷在宮中,郭璞上書請驅逐任谷,說“臣聞為國以禮正,不聞以奇邪,所聽惟人,故神降之吉”。郭璞學術屬于古文經學派,但也兼今文讖緯之學。《晉書·郭璞傳》把他描寫成一個術士,是夸大了他的讖緯之學的一面。郭璞死于三二二年,年四十九歲。他在三○四年劉淵起兵時,向江南避亂,年約三十余歲。郭璞《爾雅·序》說,少年時學《爾雅》,鉆研二九(十八)年,才作注文。據此以推,注《爾雅》當在西晉時期。
晉朝文化:哲學
老子《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所謂自然,指包括日月星的天空而言,是比天地間(人所生存的世界)的自然更高更大的自然。在這個最高最大的自然里,日月星是有,太空是無,所以說,“有無相生”,“有生于無”,意謂有“無”才會有“有”,有“有”才會有“無”。有和無是對立的統一。這個統一體稱之為自然,它的法則稱之為道。先有自然后有道,這個道對人所生存的天地說來,是在天地之先的(“先天地生”)。因而老子道家學說屬于唯物論范疇。魏晉玄學雖然自稱學老子,但只強調“有生于無”,這樣,道生于無,不生于自然,也就是道先于自然而存在了。因而玄學屬于唯心論范疇,是變質的道家學說。王戎王衍是西晉玄學清談家的首領。二人立論以無為本,整個士族在無的影響下過著腐朽的生活。裴頠(音偉wěi)著《崇有論》,主張儒學禮法,反對虛無放蕩,王衍等人群起攻擊,《崇有論》不起任何作用,但有無之辯卻反映了當時儒玄兩家思想的斗爭。顯然,儒家思想處在絕對的劣勢。
郭象是著名清談家,王衍稱他“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絕”,想見他有很高的辯才。向秀曾注《莊子》,郭象據向秀注再加修訂,成為《莊子注》的定本。《莊子》書得郭象注,對玄學說來是一個大發展。
晉朝文化:書法
書法至西晉成為最重要的藝術。晉武帝立書博士,設弟子員,教習書法,以鐘(繇)、胡(昭)二人為標準。東漢末年劉德升首創行書體,鐘胡得劉德升傳授,都擅長行書。鐘繇真書(楷書)尤獨擅盛名。行書真書在各書體中是最合實用的書體,書博士規定以鐘胡為法,符合書體進步的趨勢。
晉朝時期出現很多著名 書法家及 書法理論。書體由 隸書走向多元化,各種書體相互發展。 草書由章草發展成今草, 行書由隸書遞變 楷書之間逐漸成熟。 章草帶有隸味,著名有西晉 索靖的《 月儀帖》。 今草采楷書體勢、筆意發展而成,著名有東晉 王羲之的《 十七帖》、 王獻之的《 鴨頭丸帖》。介于楷草之間的行書,書寫簡易且流暢,著名有王羲之的《 喪亂帖》、《 蘭亭序》。有名的碑文有《 爨寶子碑》。
晉朝文化:繪畫
繪畫在西晉也有新發展。佛教藝術傳來,影響中國畫法,曹不興弟子衛協和另一畫家張墨都以佛畫著名。漢魏畫法樸拙,衛協始在輪廓內加以細致的描寫,張墨始注意所畫人物的風范氣韻,雖事出草創,未必盡善,但改舊創新的功績是必須珍視的。
受 九品中正制和 玄學影響,人物品鑒風氣盛行,對人的 外貌及言行舉止觀察入微。佛畫傳入 印度藝術的表現手法,最后促使人物畫技法的成熟,并奠基藝術美學。當時人們欣賞有特色的人物,在繪畫上,要求生動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及氣質格調。這不同于重視外在形式的 漢代風格,或是強烈表現人物的 三國風格。此時人物繪畫或雕塑已能透過眼神手勢或“飄帶精神”來表達人物的內在美,以達到“形神具備”的境界。東晉 顧愷之善繪仕女山水,務求傳神,史稱“畫圣”。他所繪的《 女史箴圖》,強調人物在眼神的悟對與手勢的搭配。衣飾襟帶的飄舉,身上衣裳的鼓起,似有“氣”環繞全身,達到中國繪畫最高評價“ 氣韻生動” 。傳為 顧愷之所繪的《 洛神賦圖》亦有相同水平。至于 山水畫仍處于圖案階段,尚未生動,至 南朝方有起色。
晉朝文化:建筑
東漢時立碑極濫,曹操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晉武帝下詔廢禁,自后墓志銘代碑文而興起。墓志敘述死者事跡,有些可補史證史,同是諛墓,多少比碑文有用一些。
晉武帝于二六六年造太廟,用銅作柱,鑄成銅柱十二支。柱上滿涂黃金,刻鏤多種物象,并嵌綴明珠。作為藝術品來說,是規模巨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