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與諸葛亮的趣聞
司馬懿是諸葛亮最怕的對手,只要他死此人必統一天下,何出此言?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司馬懿與諸葛亮的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司馬懿與諸葛亮的趣聞:
諸葛亮在北伐中遇到的最強硬、最頑固的對手就是司馬懿了,為了拿掉司馬懿這塊難啃的“硬骨頭”,絞盡了腦汁,費盡了心思,誘惑司馬懿出兵對打。
但是精明的司馬懿卻“吃一塹,長一智”,甘心“忍辱負重”,不管你諸葛亮再怎么羞辱、挑戰,我就是堅決不和你交手。軟硬都不吃,司馬懿鐵了心的堅守不出,諸葛亮即使謀略再深,計策再高,也著實沒有辦法。
無奈之余,諸葛亮只得運用“下三濫”的手段,派人把一套“巾幗并婦人縞素之服”連同一封措詞極度羞辱的書信送到司馬懿面前。司馬懿看了女人衣服和書信后,“心中大怒”,這可是對一名莫大的嘲笑,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司馬懿轉念一想,馬上看透了諸葛亮的用意在于讓自己出戰。于是裝著很高興的接受了諸葛亮的“禮物”,并重賞了使者。
使者起初看到司馬懿生氣的樣子,還認為自己必死無疑呢,想不到司馬懿不但不殺他,反而對自己高標準的接待,未免心花怒放。
精明的司馬懿揣摩透了使者的心理,于是不失時機、將計就計的向使者打聽蜀軍軍情,問:“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使者辭去,回到五丈原,見了孔明,具說:“司馬懿受了巾幗女衣,看了書札,并不嗔怒,只問丞相寢食及事之煩簡,絕不提起軍旅之事。
某如此應對,彼言:食少事煩,豈能長久?”孔明嘆曰:“彼深知我也!”(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三回)本來想用計謀引誘司馬懿出兵,不料司馬懿不但沒中計,反而獲得了自己身體狀況不好不能長久的最高軍事機密,這一機密的泄漏,無論是對諸葛亮本身而言,還是對下一步的軍事行動而言,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真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此刻,心理脆弱、心力交瘁的諸葛亮只能仰天長嘆,并由此而變的“神思不寧”,以至于舊病復發,最后死在了五丈原。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東漢末期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青年時耕讀于南陽郡,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后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促成孫劉聯盟和建立蜀漢政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劉備死后,諸葛亮受封爵位武鄉侯,任蜀國丞相,輔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的實際領導者。先后五次率軍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時病逝于五丈原,追謚為忠武侯。后世常尊稱諸葛亮為武侯、諸葛武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里忠臣與智者之代表。234年8月28日在五丈原逝世。
司馬懿簡介: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后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其子司馬昭稱王后,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