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的內容簡介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之一,東漢鄭玄的《六藝論》、晉代陳邵的《周禮論敘》和《隋書·經籍志》都認為是西漢禮學家戴圣編定的。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禮記的內容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禮記的內容簡介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者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的文學價值
《禮記》全書多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饒具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禮記》不僅是一部記述規章制度的書,也是一部關于仁義道德的教科書。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中庸》、《禮運》(首段)等。《禮運》首段是孔子與子游的對話,又稱為《禮運·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詞,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早期封建禮制教科書
《禮記》是秦漢之際和漢代初期儒家學者的著述;唐代“十二經”出現時,確立了作為儒家經典的學術地位.《禮記》四十九篇內容比較蕪雜,劉向《別錄》分為八類,近人梁啟超細分為十類.但是,對“禮”的闡述無疑地是共同的主題.圍繞這個主題,《禮記》的題材或內容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詮釋《儀禮》和考證古禮,這些禮儀制度是此后儒家文化中的生活習俗的源頭;二是孔門弟子的言行雜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禮”的生活實踐;三是對“禮”的理論性論述.《禮記》中的這些內容,在社會的、人性的、超越的三個理論層面上,都顯示出與原始儒學(孔子)及孟子、荀子儒學思想不同的變化、發展. 《禮記》是時代與現實生活的風雨催生的學術之花,是儒家在“禮崩樂壞”時代反思重建政治秩序和價值觀念的產物。它承載了原始儒家在中國文化“軸心時代”煥發出的學術激情和文化精神。《禮記》以“仁”釋禮,表述了新的學術思想和時代的先進文化;禮學蘊涵了儒家學者對時代憂患敏感而深切的體驗,以及他們欲消除時代憂患的強烈責任意識。應該研究《禮記》學術思想的時代精神,從一個特定的學術視野觀照儒家禮學之精義。明 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公(袁可立)七歲從塾師受毛詩禮記,十一歲改治尚書,十九補博士弟,為督學衷簡肅公所賞拔。”
看了“禮記的內容簡介”還想看:
1.周禮的內容概述
2.中國古代禮儀介紹大全
3.大戴禮記的成書年代介紹
4.周禮的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