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之《禮記》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古國之一,中華泱泱大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背景的文化大國。在歷史的長河里,中國留下了數之不盡的文化遺產。有美妙的詩經、有動人的歌賦、還有很多啟蒙人性的古文,每一篇都是難的文化珍寶。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下儒家經典之《禮記》。
《禮記》簡介介紹
儒家經典之一。系中國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本。西漢宣帝在位時,戴德、戴圣各自輯錄有一個選本,分別被后人稱為《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后者一般也簡稱《禮記》。《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大戴禮記》現存最早的注本是北周盧辯注。《小戴禮記》的主要注本有東漢鄭玄的《禮記注》,唐孔穎達的《禮記正義》、清朱彬的《禮記訓纂》和孫希旦的《禮記集解》等。《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禮記》作者簡介
戰國至秦漢間講禮文章的選集。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西漢戴圣所編。戴圣字次君﹐梁郡(今河南商丘)人﹐曾任九江太守﹐與叔父戴德一起學禮于后蒼﹐宣帝時為博士。《禮記》多數篇章可能都是“七十子后學者所記”(《漢書?藝文志》)。孔子死后﹐門徒“七十子”散居各諸侯國﹐他們的學生又各傳其師說﹐所傳的講禮的文章流傳至漢已有一百數十篇﹐相當繁復﹐戴德選其85篇為《大戴禮記》(今殘)﹐戴圣又選49篇為《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選入文章在長期授受的過程中﹐不免有所增益﹐所以其中夾雜著秦漢時的言論。
《禮記》的內容
它主要是對禮制﹑禮意的記載和論述。其中涉及秦漢以前的社會組織﹑生活習俗﹑道德規范﹑文物制度等情況﹐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思想。這些都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儀《禮記》全書用散文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據傳,《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從散文藝術方面看﹐《禮記》中的議論文﹐如《禮運》﹑《樂記》等篇的部分章節﹐雍容大雅﹐氣勢沛然﹐結構嚴整。記敘文如《玉藻》﹑《坊記》等篇的部分章節﹐文筆凝練﹐言簡意賅。尤其是《檀弓》﹑《仲尼燕居》等篇中的敘事小品﹐寫得生動形像﹑意味雋永﹐都是較優秀的作品。如《檀弓》中的“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曾子寢疾”等章﹐以簡練的文字傳達出不同的生活場面和人物心理﹐情景宛然﹐筆法多變。“孔子過泰山側”章﹐形容苛政猛于虎﹐令人
怵目驚心。“齊大饑”章只80余字﹐卻把黔敖的倨傲﹑餓者不為所屈﹐寫得活靈活現﹐其中還有服飾﹑神態﹑語氣的描
繪﹐接近于小說。“孔子蚤作”﹑“晉獻文子成室”等章﹐還嵌以詩歌﹑偶語﹑排句﹐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和感情色彩。
《檀弓》的不少篇幅糅合著想象的成分﹐而非信史﹐這一點前人已多有揭示。可見七十子的后學﹐對于師說也作了文學性的加工。
《禮記》至唐代列為“九經”之一﹐宋代列于“十三經”中﹐為士子必讀之書﹐對后代思想﹑文學都有一定的影響。主要注本有﹕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今存宋紹熙三年(1192)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清朱彬有《禮記訓纂》﹐孫希旦有《禮記集解》。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因而,歷代為《禮記》作注釋的書很多,當代學者在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們這里選錄的原文依據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經注疏》,注釋和譯文則廣泛參閱了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準確簡明易懂。選錄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標題(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較長),原則上采用選文的首句作標題,注釋中只說明選自某篇。